三王二佛過臺灣
明永曆15年(1661)我黃、王、謝三姓先人追隨鄭王勇衛黃安來台拓荒,因昔
日航術未精乃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西湖鄉和角美鎮錦宅一帶攜奉康府千歲(樹仔
腳)、池府千歲(塭子內)、梁府千歲(七十二份)、楊府太師(埔頂)、普庵祖師(溪南寮)稱之為(三王二佛)等五尊神像護航,安然抵台,初居府城寧南羨仔林(南體育館一帶)後遷州仔尾〈今永康市鹽行〉開闢鹽田,經營鹽務,獲利甚豐。後因
洪水為患,上沙堆積,而遷移至含西港(今西港鄉劉厝北邊的蚶西港)地方,繼續從事曬鹽的工作。含西港為僅次於洲仔尾的良港,南方有竹仔港的瀨東鹽田,西方有洲南洲北鹽田,陸地糖廠羅列,是一處糖、鹽、漁、農、商的要地。三姓先民大都聚集於港墘仔,內陸也有陸續攜眷而來者,於是逐漸形成大族,乾隆26年(1761)尊神旨搭建茅舍奉祀唐山同來之五尊神像。
道光三年,台江變成陸埔,含西港航道淤塞,鹽田被毀,商鹽漁獵日微。於是放棄商鹽之業,族人轉向台江埔地拓荒墾殖,興生堂黃姓族人遂先於今樹仔腳之地建村聚居(樹仔內),而後又陸續有黃、王、謝三姓前來聚居(樹仔外)。
今之樹林村(樹林社區)早期地名叫「樹仔腳」。經拜訪本地出身,對鄉土文化、地名沿革有相當研究的黃炳心老先生(目前是佳里鎮黃東公園大飯店董事長),由他口述(據先人口傳):遠在明朝末葉,本地祖先由福建泉州府馬巷十一都遷徙而來,當時分布在含西港、外渡頭(今西港鄉劉厝村北側及西邊)、大埔(埔頂—今佳里鎮通興里的一部分)、塭仔內(今佳里鎮龍安里塭仔內)以及「樹仔內」(今樹林村50—56號之範圍);因當時盜賊四起,居住環境之周圍都以土木圍堵,以策安全;而「樹仔內」之名稱,據說當時先民以朴子樹(粿葉樹)之樹幹為圍籬,後來樹幹長出綠葉,漸漸地四面變成樹木圍籬,而人住在裡面,所以稱為樹子內,數年後,賊寇漸少,為了開墾與謀生,由大埔(埔頂)遷來部分居民,因「樹仔內」太狹窄,所以定居在「樹仔外」,但當時先民不稱為「樹仔外」,而叫做「樹仔腳」,也許意味著住在「大樹的下面」吧!「樹仔腳」之名稱一直到台灣光復後(民國34年)才改為「樹林村」,樹林村在民國69年成立「樹林社區」
有感於五尊神像,供奉於港墘之地祭拜不便,道光21年(1841)遂遵照神旨分祀神像,即樹仔腳分奉康府千歲〈曾文溪北〉,埔頂庄分奉楊府太師〈七股溪北〉,塭仔內蚶寮庄分奉池府千歲〈七股溪南〉,七十二份竹橋庄分奉梁府千歲〈曾文溪北〉,溪南寮庄分奉普庵祖師〈曾文溪南〉。從此凡七股溪北公事由楊府太師出面解決,溪南由池府千歲出面,曾文溪北梁府千歲,溪南由普庵祖師,海邊公事由康府千歲出面。古云:「康王顧海邊,梁王顧溪墘也」。
樹仔腳分奉康府千歲並於咸豐二年(1852)在庄中搭建茅舍奉祀祭拜,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因茅屋神廟陳舊不堪使用,由總理黃全吉〈現任會長黃煥桐伯父〉借地創建磚木造新廟〈現黃春長厝前〉稱為「慶昌堂」,美輪美奐,規模冠於遠近,香火鼎盛。民國四十六年〈西元1957年〉慶昌堂年久須修又基地難於擴充,擇現本宮之前方地成立興建委員會,公推黃河為主任委員由黃熙禮設計興建新廟,稱為「樹仔腳玉勅寶安宮」,而後改組為董事會,公推黃水龍為董事長,完成內外雕飾及興建兩側廟廂、香客樓〈中山堂〉、拜亭等,當時堪稱七股一帶沿海規模最大的廟。民國64年由旅居高雄市信徒黃炳心捐獻土地開闢牌樓至本廟寶安大路、由旅居台中信徒黃文懷及張進於大路入口處捐建美麗堂皇牌樓乙座。民國68年由黃炳心捐獻當時廟後之地,擬開闢社區公園,於民國70年由黃新洲規劃及施工完成清靜優雅之社區公園。然因康府千歲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無法容納眾多信徒,乃於民國71年由楊府太師出駕指示[前功勿失,後建大方,和而為貴,三思參思,中軍底見]因此於當年成立建設委員會籌備重建工作。本宮於民國72年3月(1983)動土興建,佔地六千餘坪廟地六百餘坪,於民國78年初完成,耗資新台幣一億元,奉康府千歲指示廟名為[玉敕寶安宮代天府]當年十二月舉行安座慶成大典又奉康府千歲指示興建兩側香客大樓,五門大樓並陸續完成,至此興建工程全部完成耗資總額新台幣參億餘元,據來自各地信士評語,堪稱一座皇宮式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