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本宮白額金睛虎大將軍安座於北埔慈天宮殿內)
多年前經本宮大帝指示之下,告知在台灣有兩處睡虎穴
一是(陰)北埔慈天宮、二是(陽)本宮 開仙真宮,經指示後於多年前曾去參香
也因多年未去了,專程於今年文化祭之後前往慈天宮再次會香!!
慈天宮委員熱心介紹該宮的歷史及沿革,當然也提到睡虎穴之淵源
(中上)男相觀音佛祖相當特別
因本宮的來訪,慈天宮志工媽媽親自搗當地出名的
(麻吉)給本宮人員試吃,相當用心喔!!
俏皮二人組~~
北埔當地的特色,有機會去逛逛喔!!
廟會精靈介紹本宮之文章
三級古蹟 北埔慈天宮
臺灣在17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進墾北埔之初,隘民就將慈天宮勘定於聚落中央的「正位」,乃龍穴所在,地靈氣旺,為人界與神界的溝通管道;但是因為物資短缺,暫以簡陋的小寮奉祀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爭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20年(1846)改建為木造廟宇供奉。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慈天宮鼎盛的香火,也加速了北埔聚落的商業發展。直至清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1年至西元1874年),墾民生活充裕之後,北埔的移墾家族才有餘力著手改築廟宇、興學設塾、關心文教;另一方面,宗教活動亦在此時益顯蓬勃,北埔慈天宮這個信仰中心亦即在此一時期開始重修。依據文獻可徵之記錄,其間經過數階段的翻修增建,其中以第三墾戶首姜榮華(姜秀鑾的長孫)於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倡議重新擴建慈天宮,募集大隘各庄庄民的捐銀為最具壯觀,此次擴建於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竣工。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即成今日北埔慈天宮主要規模。光復後,續有若干修繕,其中以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全面修建,遂成為今日的面貌。
依習俗客籍人士一般以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為主祀神明,而北埔墾拓先民之所以迎祭觀音神像為主神,由此可見閩、粵兩籍當年合墾的事實。北埔慈天宮不僅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慈天宮,除祭祀祈福外,也是公眾集會議事之所,在北埔聚落內所扮演的角色,如同一般民居宅院中的「祖堂」,既位於紀念性的中軸線上,又是最高大、最堂皇的廟宇。日人據臺後,慈天宮部份場地曾做為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不久又改為北埔公學校教室用,直到數年後,姜義豐墾號另捐贈校地才遷校,慈天宮才恢復廟宇的功能。
慈天宮平面隔局近似廣東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由於基地西北方為邱家祖厝所在,慈天宮擴建時,右橫屋護龍部份只能建到一半,而成不對稱的形態。慈天宮的主神為觀音菩薩,配神為天上聖母、五穀神農皇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其旁從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姜秀鑾、姜榮華等三人。這種諸神合祀,佛道不分的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但對慈天宮而言,卻因眾神合祀,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的籓離。
在社會意義上,慈天宮主祀神觀音菩薩位居廟宇中央的正位,代表聚落內祖籍為惠州社群;副祀的三官大帝,奉於左側神龕,代表祖籍為嘉應州社群;三山國王則祀於右側神龕,代表祖籍為潮州社群。而北埔聚落住民的祖籍正是以惠州府居冠,嘉應州次之,潮州府第三;慈天宮內奉祀神明的空間位序正顯示北埔聚落的社群結構。
在空間意義上,慈天宮廣場位於聚落中心,四周住民至此距離較為均等;且巷道輻輳於此,住民可從四面八方迅速齊聚廟前廣場。慈天宮建成至今,之所以甚少舉行建醮慶典,傳係根據堪輿師之說,因為慈天宮屬「睡虎形」的格局,以少驚動打擾為宜。
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民間信仰與社群活動整合的具體表現,每年 7月14日,慶祝中元,燃放水燈,熱鬧非凡。中元普度由各莊輪流,以姜義豐家族擔任總爐主,每年爐主則固定由姜義豐、何合昌等七家族輪流擔任,六年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