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開仙真宮沿革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地名詳細資料
  















































































地名名稱
 蚶西港

漢語拼音
 Han Sigang

通用拼音
 Han Sigang

所屬村里
 劉厝里

所屬鄉鎮市區
 西港區

所屬縣市
 臺南市

地名別稱
 
 清代時舊名為含西港,與西港仔、外渡頭(在今佳里鎮境內)同為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庄前的劉厝橋附近即是舊港口所在地,曾有舢舨頭之舊地名,顯示此地曾為海汊,且有船隻可溯溪而上進行貿易,而劉厝大排大即為七股溪的上游支流之一。

地名年代時間
 ~

地名發音
 

地名類型
 

地名類型代碼
《分類代碼表》

地圖座標
無座標

語言別
 

命名族群
 

相關位置
與面積挑述
 址在劉厝大排水以北

地名沿革與
文獻歷史簡述
 據聞早期此聚落規模相當大,庄廟開仙真宮參與西港香可出兩組宋江陣,兩組跳鼓陣和一組天子門生,卻因風水師敗了地理,導致離者眾而遷庄且人數大減,至今只剩一百多戶,居民以黃姓為主。此外,相對於佳里鎮的外渡頭,這裡還有一個當地居民才知道的地名別稱叫內渡。

地名相關事
項訪談內容
 

普查使用之
地圖與文獻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臺灣省文獻會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仙真宮神獸鴟龜七不像


本宮神獸鴟龜是由:鳳首、龜背、麒麟尾、龍爪、虎腿、獅足、馬蹄,結合而成。是由保生大帝降駕指示雕刻而成。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開仙真宮白額金睛虎(金錢虎)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生大帝兄弟 三百年後重逢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高雄報導】







 



三百多年前因鄭成功攻台,無情戰火導致保生大帝「三兄弟」失散,因緣際會下,位於台南的「大哥」(右一)道出歷史,昨受邀至大寮與「三弟」(右二)相會,手足終重逢。
記者顏福江/攝影


高縣大寮鄉的保龍宮奉祀的一尊歷史有三百多年的「醫術真人」保生大帝,兩位「哥哥」因戰火顛沛流離失散,大哥及二哥輾轉分別落腳在台北及台南,唯獨最小的他命運多舛,曾被埋土百年後才被人發現,日前台南的「大哥」並降駕保龍宮「尋弟」,雙方廟宇的人員查證後,證實這段因緣,兩廟昨會香,大哥與三弟終重逢。

保龍宮主委張簡振豐表示,大陸福建海滄青礁吳氏族人,共請三尊同袍金尊渡海來台開墾,其中另兩尊,即是「大哥」醫寧真君保生大帝,及「二哥」開基保生大帝。


三兄弟來台後「定居」現在的基隆一帶,不料,鄭成功攻台,荷蘭人敗戰北退,兵荒馬亂中,吳氏先人帶著大祖「醫寧真君」保生大帝南下「避難」,後來從安平要北返時,因水路被封閉,被迫留在台南,供奉現在的台南縣西港鄉玉敕開仙真宮。


而「留守」北部的二弟及三弟,前者被凱達格蘭族人迎奉至「龜泵社」,即現在的台北市大龍峒;三弟則在清末被棄於塵土深埋105年後,高市美術館興建動工時,被挖掘出來,並被一名骨董商收集22年後,3年前再被屏東潮州一間佛具店的雕刻師傅買走收藏。


張簡振豐表示,保生大帝在去年底指示,要到屏東縣潮州鎮找回祂的古金身,弟子按指示到佛具店,果然發現一尊小古樸雕刻精緻的木雕神像,手指是罕見的法指,確定是保生大帝金身後迎回廟中奉祀,神像整修後,今年5月下旬重新開光,與原保生大帝神祇一起供信眾膜拜。保龍宮另將擇期與遠在台北的「二哥」團聚。


保生兄弟會香相關照片請點閱




1.保生大帝兄弟 三百年後重逢(聯合報報導)


2.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接駕)


3.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迎請安座)


4.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揭匾、獻金牌)


5.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祭典)


6.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藝陣表演)


7.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平安宴)


8.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調請五營)


9.參加同袍宮大寮保龍宮祝燈清醮會香大典(合爐、辭駕)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保龍宮保生大帝(整修前)                                    (整修後)


 


高雄大寮保龍宮會香認親緣由


       201065 庚寅年423日,本宮保生大帝靈降高雄大寮保龍宮諭示:「吾乃開仙真宮保生大帝」該宮眾委員一片愕然,從未聽聞此宮名,大帝又進筆諭示可知吾宮歷史沿革本三靈合一體,「一在開仙真宮」,「另一在台北保安宮」,「而另一即是此尊古佛」,希望以後可來會香。保龍宮主任委員張簡振豐先生突然想到在9712月時,參加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會員大會在後營普護宮舉辦時,見到神轎上寫著「含西港開仙真宮」,於是保龍宮主任委員,即與本宮主委聯繫於99622,與眾執事人員先行至本宮參香與本宮管理委員會詳述找回古佛及本宮保生大帝至保龍宮降駕諭示內容。99621,本宮主委也請示大帝,確認此尊古佛乃是尋百年失散之三弟金尊。經過兩宮神明與信徒取得共識認同,希望早日能完成大帝念茲在茲尋找失落百年之同袍三弟,及完成三同袍大會香歷史性任務。


  


 


 會香認親之前,保龍宮「醫術真人大道公」也諭示:這次兩兄弟相隔百年,事完成,三同袍相會圓滿,題詩: 「百年思三胞、思源待何時、保生月已圓、大帝會源靈」,同時也交之贈匾於本宮「真人所居」一座,另備六大禮箱、十二敬品。2010714 農曆庚寅年63,會香前,本宮保生大帝也聖諭提詩,期許三宮之執事與信徒,如下: 「三胞相會在開仙、祈願擇期在大浪、合同神威國運隆、救渡眾生度萬民」。



 


 


保龍宮「醫術真人大道公」諭示於2010718、 農曆67日 ,前往開仙真宮同袍認親會香,當日830分起駕,由張簡主委親率眾執事及信徒220餘人、陣頭神轎,展開360多年來,認親會香之活動。當日,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會長;台北保安宮廖董事長,親臨會香認親典禮活動,廖董事長及本宮鄭主委並敬獻金牌各一面予保龍宮醫術真人,保龍宮敬贈「真人所居」匾額,由張簡主委與本宮鄭主委共同揭匾,隨後恭讀敬天地疏文,主獻官保龍宮張簡主任委員,陪獻官台北保安宮廖董事長、本宮鄭主委,依獻官保龍宮莊副主任委員、武英殿劉執首。典禮在恭讀會香認親疏文、獻禮、三跪九叩禮後圓滿完成百年尋親歷史性盛會。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宮宮名之意義


大帝諭示創廟之宮名為「開仙真宮」其含意為


(基青礁大道公)


(居靈地睡虎穴)


(人懸壺尊大帝)


(威顯赫萬世名)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宮保生大帝於(96221)降駕諭示﹕接領「玉皇大天尊」之旨文:


~昊天詔文金闕敕旨~


(青礁祖源東宮真人)


(分佑台島座鎮真宮)


(敕令二八尊降護持)


(封賜劍印三界任行)


(南巡北狩代天宣化)


 由此可見本宮大帝之元靈源自「青礁慈濟東宮」之源,以上資料供信徒參閱。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會香活動,讓失散300多年的「大祖」(上方者)


與「三祖」(下方者)兩「兄弟」重新聚首。(記者林孟婷攝)



失散300 保生大帝兄弟重逢


 

失散300多年神明兄弟再次相逢!


南縣西港鄉劉厝村開仙真宮保生大帝曾於民國92年降駕指示,找到位於台北的「二弟」,去年再次降駕找到安奉於高雄縣的「三弟」,昨日「大哥」與「三弟」舉行會香活動,讓失散百年之久的「兄弟」重逢。


開仙真宮主委鄭登峯 表示,西元1646年泉州青礁吳厝先人欲渡海來台,奉請隨船的3尊金像北駐現今基隆,後因戰亂3尊金像流落四方。其中「大祖」原本要從現今安平回到青礁,但因水路封阻遂被吳氏族人供奉於西港鄉。「二祖」則是被凱達格蘭族人迎奉至台北市現稱為「大龍峒」的保安宮,「三祖」幾經流落並埋沒於農田中,後由骨董商收藏,由大寮鄉保龍宮迎奉安座。


鄭登峯 說,民國92年「大祖」降駕諭示弟子要尋找一同來台的「同胞兄弟」,降旨「二弟」位於大龍峒保安宮內,廟方前往確認後於隔年舉辦會香活動,展開300多年來「失聯」後的第一次大會香。


 


請來「三祖」金身 古禮迎接


去年「大祖」再次降旨「三弟」被安奉於大寮鄉保龍宮,雙方進行沿革確認,順利找到「三弟」。


昨日保龍宮親自將「三祖」金身請到西港鄉開仙真宮,並送上6禮箱、12敬品,開仙真宮廟方全員出動並依古禮迎接,將「三祖」金身安座於廟內,「兄弟」再次相見。鄭登峯說,「大祖」與保安宮「二祖」會香時,保安宮乩身突起駕跪於「大祖」座前,淚流滿面並直磕頭,讓在場人士為之動容,尋親過程相當特殊,各廟人員都持半信半疑態度,但探訪之後才發現沿革歷史一模一樣,讓人嘖嘖稱奇。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央社更新日期:2010/07/18 14:19



「大祖」(上方者)與「三祖」(下方者)



失散300多年 保生大帝同袍相聚













 









3尊於西元1646年從廈門一同渡海來台的保生大帝金像,因戰亂分散各地;被供奉於台南的「大哥」,以降駕方式指示信徒,在台北、高雄找到2名同袍,大哥與三弟今天在台南會香。


西港鄉含西港玉敕開仙真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鄭登峰表示,廈門海滄青礁吳厝先人於1646年欲渡海來台時,在青礁慈濟東宮奉請3尊保生大帝金像隨船,駐居在今基隆一帶,後經戰亂、火損分散各地。


鄭登峰表示,3尊金像中的「大祖」原定從台南安平港登帆回青礁祖宮,但當時水路因戰亂被封,後來輾轉由信徒迎奉至西港;「二祖」由凱達格蘭族人迎奉至「龜泵社」、今稱為「大龍峒」的保安宮;「三祖」金像流落至民間奉祀,一度被埋於農地中近百年,被古董商發現收藏,再由高雄縣大寮鄉保龍宮迎奉。


他說,開仙真宮保生大帝於民國92年,降駕指示信徒到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找到「二祖」金像,隔年在台北舉行失散300多年後的首次會香。今年6月在大寮保龍宮降駕,指示保龍宮信徒與西港開仙真宮連絡,雙方經多次確認沿革後,於今天恭迎「三祖」金像到西港會香,完成歷史性探訪。


鄭登峰表示,這段神明之間相互尋找的過程相當神奇,各廟信徒在接獲降駕指示時,原是半信半疑前往尋找,探查後卻百分之百命中,不得不讓信徒們讚揚神蹟。


 








【2010/07/18 中央社】@ http://udn.com/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文轉載保龍宮部落格


(開基保生大帝)


在主公再一次神蹟指示之下


找到失落百年之源始靈~古佛保生大帝


當日主公聖示:


已經找百年之久


終於找到源始靈


(當眾生在為主公歡喜之際)


主公表示流下高興之眼淚


(雖然我看不到,但感受到第一次主公如此表示,慶成入廟之時也未曾如此)


2009.11.20己丑年十月四日主公聖諭記下:


古佛在當時乃是吳真人吳氏族人之後世


名為~吳勤~之中醫師所奉拜


渡海來台後


一次戰亂大火之中


較大之金尊被請出火場


而唯一較小金尊之古佛被遺留現場未請出


後來被人進入火場請出後


請回自己家中奉拜(開始流落民間)


但該人經商失敗後


將古佛金尊掩埋在一處田裡


從此古佛失落無音訊......


在百年前


古佛之源始靈乃漂離金尊


尋找適當福地


當源始靈來到高雄大寮之時


靈降於本宮開基保生大帝(主公)金尊上


即為本宮現有恭奉開基之保生大帝


直到該田地後來開墾


保生大帝察覺到該是金尊出土的時刻到了


乃發出豪光


 指點古董商將該古佛收藏(一收藏操過20年之久)


等待時機


再由屏東佛店之雕刻師到古董商將古佛買回店中收藏


直到己丑年十月四日開基保生大帝見時機成熟


就在本宮委員到佛店店中之時


看到櫥窗上有尊古佛神尊(看到直覺是保生大帝)


詢問師傅:哇!這金尊大道公保生大帝很久了喔?


師傅言:好厲害!你也知道這尊是大道公喔!


師傅言:這尊擺在櫥窗好多年了,從來沒有客人看出是大道公。


因為兩旁還擺了兩尊周倉將軍、關平太子,看到的都以為是關聖帝君。


只有你看出來歷,可能和你較有緣喔!


回到廟裡,談起今天在佛店有看到一尊古佛大道公,歷史悠久!


當晚有信徒臨時請示起壇祭改


祭改完畢


主公隨即交代,今天吾(主公)有指點弟子去到店中(指佛店)所看


主公聖諭:正是吾指點弟子去看的!吾(主公)尋找很久了,希望大家能幫吾(主公)完成一個重要任務!


希望能夠馬上到店中和師傅商量能否割愛請回廟裡!


隨即和師傅聯繫,已是深夜十一點馬上趕到屏東之佛店


師傅言:今天這尊如果是廣澤尊王的話,我就不會割愛了!(因為師傅奉拜廣澤尊王)


這尊大道公應該是和你們有緣,大家都是認識朋友,這如果要說多少金錢割愛,古佛無法度算啦!


咱們不要談買賣太傷感情了!平時你們也有幫我介紹生意。


先請回去啦!改天隨便包一紅包就好了!


看到如此的結局,內心太感謝師傅,可以完成主公交代的任務了。(當時尚不知此古佛的過去)


寫到此


深深感受到主公的神威不是不簡單,而是非比尋常的不簡單。


如何能夠在土裡埋上百年之久的佛像重要部位幾乎無損壞


只有左手法指斷了指節、底座臼孔及後椅斷了一根(看得出師傅用木頭補修支撐著金尊)


可見古佛神靈護體(金身)不損


而開基祖距離雕塑金尊至今已有百年之久


本宮建廟慶成至今五年


如今


失落之百年古佛保生大帝


重回到宮中


指示等候時間到自會指示整理金尊......

(以上紀錄於2009.11.20農曆己丑年十月初四日夜主公聖示)



 



 



於庚寅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聖誕千秋過


庚寅年四月初二日


保生大帝上天接受


玉皇上帝抽派受封領旨


~醫術真人大道公~


(表示此封號只有一位,必須等待六十甲子才能輪到)



必須要進行整理金身的時機到了


吾(主公)出土回到宮中是要來發揮濟世


接到~醫術真人~正正是吾(主公)的專長


因為有太多人需要吾(主公)來濟世


吾(主公)不可只是坐在佛框內


照吾(主公)之意進行整理金身



看在庚寅年四月十日子時開光完成

(以上紀錄於2010.05.15主公聖示)


 



(醫術真人大道公祖)


大道公祖能找回古佛金尊


本就讓我對大道公祖的神威深感佩服


也讓我們對古佛醫術真人大道公祖的過往歷史感到好奇!?


 


就在2010.06.05庚寅年4月23日晚上正當古佛


【醫術真人大道公祖】濟世辦事完畢之時


大道公祖的四輦突然轉向


以後駕方式進退


進輦方式截然不同以往


在一次次的猜測為何神聖之時


原來是保生大帝來


但是並非宮中主公(眾委員一陣疑惑)


於是以曾經去過的保生大帝廟宇猜起


台南學甲慈濟宮嗎?(不是)


台南歸仁仁壽宮嗎?(不是)


高雄市獅甲廣濟宮嗎?(不是)


昭明赤崁保安宮嗎?(也不是)


還是未曾去過的台北保安宮呢?(也不是)


那究竟為哪間廟宇之保生大帝呢???


此時


保生大帝四輦轉向回來成正面進退


進筆寫下:


【開仙真宮】四個大字


眾委員立刻表示歡迎蒞臨本宮


但【開仙真宮】是位於何處呢?


此刻的我突然想起


對了有開仙真宮這間廟宇


回想就在97年12月眾委員參加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會員大會


在西港普護宮舉辦的時候


曾經看到神轎寫著【含西港開仙真宮】


加上部落格有看過


所以立刻點燃三炷香表示歡迎並言道:歡迎開仙真宮保生大帝蒞臨本宮


但不知【含西港開仙真宮】保生大帝蒞宮有何事情聖示嗎?


再次進筆寫下:


可知吾宮(指開仙真宮)歷史


本三靈合同一體


一在開仙真宮


另一在台北保安宮


而另一即是此古佛


(此刻我們恍然大悟是指古佛保生大帝,如此的話可是數百年歷史)


今吾(開仙真宮保生大帝)高興


希望以後可來會香


隨後奉香恭請開仙真宮保生大帝晉廟內奉茶。


 


當晚回到家中馬上打開網路連線【開仙真宮】


查看【開仙真宮】的歷史才驚覺發現


所言確實如此,並且在找尋失散之硬體金身保生大帝


給了我無比的震撼


如果真如所言古佛是【開仙真宮】找尋的第三保生大帝


算算歷史即超過三百年了


那麼對本宮而言真是大事一件


 


隔天當大家在討論時,要主動和【開仙真宮】聯繫嗎?


想想不對阿!


如果茂然聯繫【開仙真宮】對方會如何想呢?


想想還是等神明自己去指示他們(指開仙真宮)的弟子好了


 


2010.06.09庚寅年4月27日夜辦事之時


【開仙真宮】保生大帝又再度蒞臨本宮


表示高興而來


隨即恭請進廟內奉茶


 


而主公(保生大帝)也聖示眾委員們


希望大家能代表吾(主公)先到開仙真宮奉香參拜


擇定於2010.06.20庚寅年5月9日


本宮管理委員會乃著手聯繫參香之事



當天造訪開仙真宮受到鄭主委及執事人員熱情招待


在聽取鄭主委敘說開仙真宮之歷史淵源後


本宮張簡主委向鄭主委及委員們報告本宮醫術真人大道公如何找回金身


以及開仙真宮大祖找尋失散多年之三弟降駕過程


能完成主公交代之任務


也得到驗證本宮乃是源自於同是青礁祖源之保生大帝


深感欣慰與彌足珍貴


(記錄於2010.06.20)


 


經由兩宮執事人員交流回來後


主公(醫術真人大道公祖)聖諭:


擇訂於國曆7月18日農曆6月7日


往含西港開仙真宮會香


進行一場失散已三百六十幾年


保生大帝歷史性一刻會香


(紀錄於2010.06.22主公聖示)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為什麼說這些照片更早於1979年呢?因為依照兩篇《西港香科歷史照片》對


照下發現,當時的保安宮(現今的開仙真宮)東、西廂房入口處上方廟簷並


還沒有剪黏,且廟埕也還沒有搭建遮雨棚,而下一篇文中照片明顯看出


(1979年)時的保安宮東、西廂房上面廟簷上是有剪黏的!!


依我推論下這些照片可能是在(1976)或(1973)年拍的或者更早~~



 




當時的《五虎平西陣》是小朋友騎在馬鞍上的


現今都已改由成年人在騎了!!






本宮保生大帝與眾神尊




早期的蜈蚣陣都還自備雨傘遮風避雨


且還是用人力扛的


現今都已改為有遮雨棚的了


還裝上輪子囉!!








 







西港慶安宮《王船上鯉魚旗》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979年香科)西港慶安宮《王船》


己未年值科王爺~盧千歲


 



 



右下方牽著小女孩的是我阿嬤,她已在去年去世了


我為了找她生前照片做回憶錄CD時才發現這些照片


也因為阿嬤,才有現今的珍貴歷史照片~~







蜈蚣陣





海寮八美圖






水族陣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含西港開仙真宮聯絡處


連絡電話:0960342781


廟址﹕台南縣西港鄉劉厝村蚶西港10號


客服信箱:gds701019@yahoo.com.tw


MSN:gds701019@hotmail.com


即時通:gds701019



 含西港玉敕開仙真保生大帝沿革與事蹟誌〔原文版〕


 


滄海變桑田







清代臺灣港口分佈圖(含西港港口流域)請點圖放大



 


         康熙年間台江內海在本區附近的內陸海岸線北自漚汪溪口(將軍鄉山仔腳


西邊),南伸至卓加港(七股鄉篤加),將東灣至含西港(西港鄉蚶西港)、西港仔


港(西港鄉西港)、管寮港(安定鄉管寮)、直加弄港(安定鄉安定)、灣港(安定鄉港


口),既當時灣港口,亦即目加溜灣之港口、洲仔尾(永康鄉洲仔尾、柴頭港(或


寫草頭港),(今縱貫公路台南縣市界處)、歷郡城(台南是市區)。知當時本區臨


台江內灣,且大部分土地均屬台江內海一部份,但歷年泥沙淤積,海岸線亦逐


年向外延伸,昔日港灣多變陸埔。


 


本宮保生大帝沿革與事蹟誌


 


        沿革源起,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入台南(今府城),西班牙船隊入


北雞籠,(今基隆)於(西元1624年至1642年),佔據北台灣十八年,後因水土不服


而撤退。由荷蘭人據佔,(聖地西瑪塔里納達巴里揚),今基隆市和平島八尺


門。


    


         本宮保生大帝,溯自明永曆元年(西元1646年)福建海滄東鳴嶺吳厝,吳氏


族人欲渡海來台開墾,北台灣當時是由荷蘭人據佔(聖地西瑪塔里納達巴里


揚),今基隆市和平島。族人於青礁慈濟東宮帶著大帝之軟體金尊與另一尊軟體


金尊,(今奉祀在大龍峒保安宮),一尊硬體金尊,共三尊金尊來台,奉祀在今


基隆和平島八尺門,但今另一尊硬體金尊流落民間私人奉祀。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1661年)開台聖王鄭成功攻打台灣時,紅兵敗戰北退,民不聊生,吳氏族


人只好帶大帝金身南移府城,適時鄭經東寧王國與清朝施琅海戰(西元1674年至


1683年)期間,到(1684年)清皇康熙將台灣納入清國版圖。大帝金尊當時暫居在


台南市二中校園山崙坡,直到康熙十七年(西元1679年),南市(頂大道),今興濟


宮建廟暫時寄祀於宮宇中,庄中原祖之黃氏先人與吳氏後人相悉進而結為姻


親,次年(西元1680年)吳氏族人欲從今(安平港)登帆渡海回青礁慈濟東宮,無可


奈何!聖王封水路不得而回。只好金尊乃由黃氏大房之後,迎回本宮奉祀至今。


大帝金尊雕塑於(西元1646年)。(黃氏大房之延續為劉家子弟,為劉前主委明印


先生之母先祖)。


 


         本宮保生大帝生於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歲次己卯年三月十五日晨


時,名吳夲(音滔),字華基,號雲衷,父諱通,母黃氏玉華。大帝年幼時拜蛇


醫門下,十七歲時待得西王母授歧黃降魔之術,修行於青礁海滄東鳴嶺 "龍湫


坑" ,宋仁宗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時,下潭除毒物,身受傷在"龍湫坑"修行,


於東鳴嶺羽化成仙時(西元1036年),享年五十八歲,族人於"龍湫坑"立廟名為


"龍湫庵"。爾後宋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下詔改廟為宮,因位在東,得名


青礁慈濟(東宮),其後在大帝出生地白礁便名為(西宮),明太祖時敕封為(昊天


御史醫寧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前言於民國九十二年(癸末年)五月三十日


晚,本宮三大帝降駕指示執事人員奉香、奉茶、鳴炮迎請《青礁東宮醫寧真


君》降駕諭示,由轎手一字一句寫出大帝生平與來台之淵源與事蹟。


 


蚶西港玉敕開仙真宮廟誌


 


         康熙年間,台江內海在本地區附近內陸海岸線北自漚汪溪口,南伸至卓加


港,後東灣(含西港)。當時含西港為海汊,有小舢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裂、


糖、菁、貨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保止,當時保生大帝轄下水路之源頭含西港


溪水流入(卓加)。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兵由鹿耳門北汕尾登路其


後亦派兵經含西港溪入紮西港。當時含西港隆盛時住民約二千餘戶,盛極一時


保生大帝轄內住戶東至今檳榔村、北至南勢邊、西至外渡頭。本宮主祀保生大


帝,同祀池府千歲、中壇元帥、舍仁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正神。本宮


保生大帝,係先人自福建青礁慈濟東宮迎請之軟身金像,自古始由三大帝之元


靈鎮守宮中,池府千歲也受百年香煙,自古有一封號(船艙王)。本廟基佔(睡虎


穴)靈地,早期相傳時有顯赫事蹟發生。本莊未建廟前神尊皆由爐主輪值奉祀,


直到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住民有志建廟,遂發起集資建廟,於現今廟西大路


西邊,宮名為(開仙真宮)其後在乾隆及道光年間各有修繕,光緒二十二年(西元


1907年),日人開闢道路,廟宇遭其衝於市居民發起遷徙現址重建,到民國三十


年日人推行皇民化迫拆本廟,改型為公厝才得保留。至光復後庄民亦發起修復


原有之廟角,並刷新廟貌,後因大帝神威顯赫庄民信仰虔誠,發起重建廟宇事


宜承四方信徒踴躍捐獻,乃於民國六十四年廟體之外貌煥然一新大致完成改名


為(保安宮),另於民國六十四年庄民盼望廟頂能剪黏及增設東、西之護室等之


裝飾經費甚鉅,因此得到台南市陳丁川先生及本庄旅外者黃木邑先生倡首捐獻


及庄民協助於同年十二月竣工。在民國七十六年為健全廟務組織成立管理委員


會,承黃烽煇先生及黃其力先生,鼎立相助發起集資本宮後援會增助本公基


金。民國七十七年三月為改善後殿神座承黃烽煇先生及楊華宗先生及信徒熱心


捐款於當年全部竣工成莊嚴堂皇之神廟供信徒迎請瞻拜至此名正神靈,四季香


煙不絕眾民皆受沐神恩。


 


自古{宮名}{入神物}{神劍}{下馬碑}{武帝}{會香}{謝土}懷舊溯源 ~~


 


        民國九十年(辛巳年)農曆二月大帝降駕諭示吾宮宮名原是{開仙真宮},不


知何時期之執事將其簡稱{開仙宮},大帝有意恢復原有{開仙真宮}之名,特別


開示宮名之真意為{開基青礁大道公}、{仙居靈地睡虎穴}、{真人懸壺尊大


帝}、{宮威顯赫萬世名}。於同年三月前往台南玉皇宮領旨,宮名改為{玉敕開


仙真宮}。大帝並諭示其金像雕塑於永曆元年(西元1646年)金像入神物有(一)羽


鳥一隻(二)銅錢十二個(三)文旨一張(四)金龍袍鈕一粒。諭示入神物四寶之用意


(一)羽鳥:是神道羽化必入之物(二)銅錢:是帶來一年四季之年財。(三)文旨:內容


是洪熙皇帝賜封尊號:{吳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寧真君衝應護國真人}文旨封號年


代為洪熙元年(西元1425年)。(四)金龍袍鈕扣一只 :乃衣脈相扣之心,一脈相連


之意。其後大帝金尊因年代久遠,金體遭受蟻害,於民國八十一年正月請示大


後重新整修粉面,在重整中赫然發現其入神物皆與大帝今所諭示皆完全符合


眾爐下對其大帝之神威無不稱奇與讚嘆。於民國九十年六月指示作一神劍尊


為 : {昊氣天尊青龍神劍}簡稱{昊天神劍}未經大帝允許不可任意出鞘。民國


十一年(壬午年)六月奉玉旨在中營旁設(下馬碑)一座,碑文上刻{玉旨文武百


軍人民到此下馬}。實為彰顯大帝之神威,以示對保生大帝尊崇之意,早晚


香、並備馬草水敬之。同年又指示作五營令牌及令旗,並前往台南玉皇宮領


領兵馬,並指示本宮五營兵馬乃是玉皇天尊敕封與一般不同,不需再進香過


中任意調動。於民國九十二年元月指示雕塑(舍仁元帥)金像,(其為大帝之妹


婿本名王舍仁,人稱舍仁公),高度二尺八吋,於同年至台南興濟宮開光入神後


宮安座,當日下午於廟後舉行引睡虎穴歸靈穴儀式,莊嚴隆重恭請二八星宿


助引穴,引穴儀式由前主委劉明印先生奉祀臨水夫人大媽陳靖姑降駕主導整


儀式,(大媽)乃大帝之師姪。後指示雕塑祂之坐騎{白額金睛虎大將軍}高度


三,長度一尺六寸二又稱{威虎大將軍}。九十二年(癸末年)西港慶安宮三年


科香醮時,劉厝村劉立人先生欲尋回先祖失落{武帝}一事相求大帝幫助,大


允諾幫助找回失落武帝之元靈,並指示雕塑金像,完成後另指示(舍仁元帥)


駕帶其(神令牌)(昊天神劍)(中營令牌),神轎一同前往左營春秋閣東南帝闕啟


堂為其金像入神、開光後在前往台南市關帝港抽籤巷開基武廟謁祖,迎回家


安座,又令其本宮眾爐下全力助之祂所牽引這事,在其雕塑金尊及迎回家中


座期間大帝曾諭示劉家弟子意決不得猶豫不決、聽信他人不能自主,在整個


程中曲折阻礙之事皆發生過令其劉家弟子及眾爐下對大帝之神威顯赫嘖嘖稱


奇。大帝將其武帝(玉清首相翼漢天尊)能平安迎請回劉家家中安座,再再顯赫


大帝神威廣大。


 


尋根源 :大龍峒保安宮同袍會香、在台有二睡虎穴靈地~慈天宮、開仙真宮


 


        為實現大帝與同袍會香神願,於九十二年九月本宮委員會決議尋找大帝一


同來台之同袍兄弟,由委員及信徒前往基隆和平島尋找,訪視各大小廟宇及住


民但因滄海桑田變遷無功而返。立即再請示大帝告知弟子曾經過而不入,這金


尊由(格蘭族人)引至今大峒,乃今奉祀於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金尊尺寸大小


與大帝差不多,面容呈黑色面較寬,正殿神龕中有三尊為中間這尊於是本宮執


事人員於十月再前往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拜訪其廖副董事長,言其此淵源並在其


內殿擲杯請示告知本宮大帝交代其淵源皆獲(賞杯)尤其鎮宮中金尊與大帝交代


皆相應證,回到宮中立即請示大帝,適逢(赤山巖觀自在)降駕言其來宮中作客


欣聞真人爐下找真人之同袍(甚喜)望爐下早日完成(會香)一事。隨後大帝降駕指


示保安宮此金尊慢祂雕塑三年也是軟體金身但一同來台定需(會香),弟子準備


之又指示能在會香前做好(代天巡狩二八星宿大令)一同前往,同時大帝指示吾


宮謝土需請二八星宿做作壇監之乃奏請玉皇大天尊讓(二八星宿)助大帝一臂之


力,在謝土時就不必前往西港慶安宮迎請二八星宿。另開示弟子引穴回宮至今


弟子可知在台有(二穴睡虎穴靈地),另一靈地在今中北部香煙不斷與吾宮(成


對),(二穴成對)(一化二陰陽)宮名為(慈天宮)本宮為(陽),慈天宮為(陰),二睡


虎穴本成對,弟子應(惜福)(惜緣)。交代會香時若有時間可前往。於是眾信徒決


議遵照大帝指示開始籌備與兩宮會香事宜。經請大帝擇定於九十三年(甲申年)


元月七日早上六點三十分出發展開三百多年來第一次會香地台北市(大龍峒保安


宮)與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文轎、武轎、鼓花陣及眾爐下虔誠參與使這次會


香圓滿達成大帝之神願。另大帝在保安宮時也降駕諭示今日至大峒會香吾同袍


吾心甚喜,玉皇大天尊令四位七宿二八至此。(東 青龍七宿)(西 白虎七宿)(南 朱


雀七宿)(北 玄武七宿)隨同至此同袍也甚喜,吾心慰。而二大帝也降駕諭示吾乃


許真人,三大帝有會同前往,此次大峒會香承蒙保安宮董事長廖副董事長及執


人員鼎力相助用最高之禮禮遇讓本宮信徒實有賓至如歸感覺,藉由大帝與同


之會香聯繫兩宮之情誼也是大帝及信徒們重視根源的美德之具體表現,神、


內心之情溢於言表。


 


大帝轄內(路普謝土),(共創宮威) (建三落宮殿)


 


         本宮建廟至今,及大帝轄內之水路、道路經整修、整治皆未曾舉行路普、


謝土,如今各項工程完成,大帝於九十二年(癸末年)十一月指示需在甲申年壽


誕前完成轄內路普、謝土之工作,以五營方位普之。爐下依生辰八字由大帝來


定個人五營方位參加普之,替爐下解運並交代路普比會香更重要,於是擇定甲


申年大帝聖誕前一天舉行轄內路普謝土祭典,並諭示謝土完成之後「二八星


宿」將永駐在宮中,實乃眾信徒之福也。同時於每星期日八點皆會下壇,爐下


可請教問事解厄、救世眾生。大帝於九十二年十一月晚特諭示眾爐下能「人神


合一」「共創宮威」之詩詞如下:「吾意三千傳香禮,爐下之心吾心寒,旨意令


吾創宮威,怎奈人神意難合。」開示弟子要創宮威將香禮傳送千里,不可一成


不變,謹記「一文不出,萬金不入」之理。並且期許本宮執事人員及爐下:「有


心求名莫求職,無心求職莫求名」。對其宮務能盡心、用心。至於重建廟宇,


大帝不需富麗之宮,只求吾得道之時所居之現狀,就像凡民所居之「三合


院」,但宮之頂需翹角。吾宮中本也奉祀「田單元帥」,若重建必須塑之金像


在西宇,舍仁元帥在東宇,中宮塑吾之至親金尊,大帝聖父為「協元真君」,


聖母為「玉華大仙」,後宮奉「觀音佛祖」,為三落宮殿及東西廂房。勉其弟


子心下決就可成,人神合可破難處,弟子心裡先備之。願「人神合一」,克服


萬難,傳播大帝之香禮共創宮威,完成建廟大業。


 


        回顧本宮建廟過程,歷經滄桑,備極艱辛,意思本宮三百多年來之演變,


點一滴,本宮一再重建、增建指示爐下之工作一脈條理相承,切盼眾爐下一


虔誠信仰純正宗教理念,俾使保生大帝及諸神尊,神庥廣被,恩澤十方,真


發揮神威救世濟世之精神,持續對本宮一貫支持與贊助,實現大帝之諭示 :


「人神合一」「共創宮威」之神願。略誌沿革與事蹟於茲。


 


見證本宮與大龍峒保安宮同袍保生大帝之緣由


 


保生大帝沿革(修訂版)


 


本宮參加白礁保生文化祭暨青礁祖宮謁祖恭請大帝令旗回宮安駐


 



此圖為95年4月21日大龍峒保安宮首度南下至本宮會香報導    中國時報 記者 康日昇/西港報導


 



早期名為 (保安宮) 時舊照


 



早期名為 (開仙宮) 時舊照


 



當年本宮保生大帝降駕諭示祂(生平事蹟)之文


 



當年本宮保生大帝降駕諭示祂(生平事蹟)之文


 



當年本宮保生大帝降駕諭示祂(生平事蹟)之文


 



(ㄏㄠˋ) 「昊氣天尊青龍神劍」出鞘之圖相  (未經大帝許可不能隨意出鞘)


 



「五營金令牌」(非一般之五營令)是經玉皇大天尊受封賜予之令牌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 歲次甲申年閏二月吉旦


蚶西港玉敕開仙真宮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   鄭登峯 謹識      總幹事 劉明印 校對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巨榕蔭處絕囂塵,綠意薰風最可人。



任是熱腸疲憊客,但教小憩自清神。




繁枝茂葉綠深深,華蓋平遮十畝陰。



雅量自當容雅士,南薰一曲樂鳴琴。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理環境的變遷 --方淑美<<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


  海桑田,祖先為了要開墾這片土地,弱肉強食,大庄欺負小庄,小庄依靠大庄,產生了聯合的生活空間。日據時引發黃、郭相十三年,最終再演變為腳巾之爭
  文溪這尾青瞑蛇,每次改道都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蚵殼港、舊大塭寮整庄被沖毀,庄民四散。曾文溪治水工事興工,檨仔林被迫大舉庄。雖幸全庄被毀情況不多,但西港仔人有豐富的走大水經驗 。談水色變
  另一曾為曾文溪支流的七股溪,西港人傳言其為含西(魚名)游犁形成,有趣的是位於此溪溪北各庄皆因風水不佳,住不平安,而成廢庄,如含西港、外渡頭、土庫、打鐵庄、荔枝林.....。
   滄海桑田動畫圖      曾文溪河道變遷動畫圖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圖為(97/4/19)戊子年三月十四日寅時清晨4點出發前往同袍宮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參加保生文化祭暨保生大帝祝壽過火大典,出發前於保生大帝神轎前點燃金紙準備起駕時所拍攝。沖洗後、竟從影像中浮現南方七宿朱雀(鳳凰)之幻影,咸認睡虎穴之靈驗及保生大帝神威顯赫,此現像代表南朱雀顯靈保佑眾信徒平安大吉。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宮青礁慈濟東宮醫寧真君保生大帝為讓弟子知悉保生大帝金尊之靈源自


「何地」「何宮」,降駕諭示弟子之識別,並交之源自「兩地」「兩宮」皆同


一源,不可分之。弟子須確記。


「青礁東宮」乃保生大帝得道之地,「白礁西宮」乃大帝之出生地,兩宮同一


源之不可分。現今「東、西兩宮」之金像也比本宮與《大龍峒保安宮》慢之。


但不可以此為大。源自「青礁東宮」之金像乃照「得道」時之貌所塑之。而源


自「白礁西宮」之金像乃照少年時之貌所塑。(95年4月21日諭示)。


現今台島保生大帝塑像之雕塑源自何處之分辦、「青礁」之金像有當年得道之


「法指」,(本宮大帝為軟體金尊,清楚可見「法指」之樣)。「白礁」之金


像乃面容寬之、無塑「法指」之樣。(95年4月23日諭示)。


 


本宮之宮名,大帝諭示恢復創廟之宮名為「開仙真宮」,其含意為『開基青礁


大道公』『仙居靈地睡虎穴』『真人懸壺尊大帝』『宮威顯赫萬世名』。大


又於(96年2月21日)諭示﹕上清香三十六支,下「玉皇大天尊」之旨文,


中之執首、執事手持清香,在大帝鑾駕後接旨文﹕~昊天詔文   金闕敕旨~


『青礁祖源』『東宮真人』『分佑台島』『座鎮真宮』『敕令二八』


『尊降護持』『封賜劍印』『三界任行』『南巡北狩』『代天宣化 』。


由此可見本宮大帝之元靈乃源自「青礁慈濟祖宮」之源,以上資料供


信徒參閱。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宮保生大帝於西元一六四六年、青礁海滄吳厝先人奉請隨船之三尊金像


(二軟一硬體)另一軟體金尊在今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另一尊硬體金尊流落民間


但今已失落,由今布袋嘴北邊「冬港」現今布袋東港海岸登陸、直到(西元


一六七九年)吳氏先人迎請本宮保生大帝寄祀台南頂大道興濟宮,次年西元(


一六八O年)吳氏族人之姻親、本庄黃氏先祖奉迎回本宮至今。


 


本莊未建廟前皆由爐主輪值奉祀,直到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住民有志


建廟,遂發起集資建廟在今廟之路西建廟。宮名為開仙宮。在光緒三十二年(


西元一九O七年)日人開闢道路、廟宇遭其衝,遷徙於現址重建。民國三十年


日人推行皇民化,迫折本廟,改形為公厝才得保留至光復後庄民發起重建廟


宇,於民國六十年廟體及外貌完成,改名為『保安宮』,先人歷經多次整修、


重建,宮名一再之更換。直到民國九十年(西元二OO一年)本宮保生大帝


降駕諭示﹕吾宮宮名原是『開仙真宮』,不知何時期執事者將其簡稱『開仙


宮』,特別開示開仙真宮宮名之意「開基青礁大道公」「仙居靈地睡虎穴」


「真人懸壺尊大帝」「宮威顯赫萬世名」。並於同年三月十四日前住台南


開基玉皇宮領旨、宮名改回原『開仙真宮』。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江內海

早期台江內險存在時,台島的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經濟等均以台江東畔的郡城--台南市--為中心,而以台江為屏障。然而,由於台島河流具傾斜度大、河流湍急、地質鬆弱、雨量不均、颱洪暴烈等特性,使得港灣的興廢與大河流-溪道的變遷有密切的關係,從而也造成中心城市的遷移。受曾文溪改道而淤廢的台江內海即為一例。(盧嘉興,1981b:61-90)

  台江內海為台灣府治天險,康熙年間台江內海內陸海岸線,北自歐汪溪口(今台南縣將軍鄉山子腳西邊),南伸至卓加港(今台南縣七股鄉篤加),後東灣至含西港(今台南縣安定鄉港口)、西港仔港(今台南縣西港鄉西港)、菅寮港(今台南縣安定鄉管寮)、直加弄港(今台南縣安定鄉安定)、灣港(今台南縣安定鄉港口,即當時灣港口,亦即目加溜灣港之港口)、洲仔尾(今台南縣永康鄉洲仔尾)、柴頭港(或寫為草頭港,今縱貫公路台南縣市交界處),歷郡城(今台南市市區)西邊至南郊瀨口(今台南市南郊鹽埕南邊,該村落已廢,現無存),至台江內海西邊外圍沙嶼。

  乾隆年間,台江內海海岸線受諸溪流影響,漸次向西挺出,至道光年間已達數鄉之土,致為爭佔新浮海坪地具控案特多。道光三年(1823)七月大風雨,曾文溪改道向西港南流注入台江內海,因洪流挾帶下內山崩陷的泥沙,台江內海被淤塞,沙泥驟長變為陸埔。


 


曾文溪 改道情形

  曾文溪是現台南縣轄域內的河流中最大者,源發自嘉義縣阿里山的水山,至台南縣七股鄉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子間入海,溪身長136.9公里,流域面積1,212平方公里,寬度上流200公尺,中流900公尺,下流1,300公尺,列為本島第四大河川。由於該溪自昔其下游屢次改道,迄清末均以該溪道為嘉義縣(原稱諸羅縣)、安平縣(原稱台灣縣)之縣界,所以該溪道的演變對於台南縣(屬昔嘉義縣、安平縣各一部份)的舊疆域變遷有莫大的關係。

  曾文溪依照荷據時期的各類海圖與地圖均係於蕭壟(今之佳里)以南直接流入台江內海,但經歷明鄭至隸清後之志書則上游稱為灣裡溪,下游稱為歐汪溪,即從今之將軍溪入海。

  道光三(1823)年七月大風雨,曾文溪第一次改道,透菅寮出西,其本流經過台界直出鹿耳門礁口,是曾文溪入海的主流。在鹿耳門東邊又另分支斜南透出安平角大港口原台江殘部入海。

  台嘉縣界原內陸係以新港溪為界,溪南屬台邑,溪北屬嘉邑,但自台江內海淤填後不久,即有以曾文兩縣疆界之議。其間,曾文溪主流已再次改道,經蠔殼港橫西至公地尾,即沿原之副流轉南經土城仔東邊合第一次改道之下游轉西由鹿耳門出海。

  因曾文溪第一次改道係由管寮向西由鹿耳門入海,溪道是屬東西直線,所以鹿耳門口置順直不變;至第二次改道經公地尾向南下後再轉西,水流直衝鹿耳門口南岸後入海,成為掘鑿曲流,以致鹿耳門南岸逐漸被沖失切割,至同治十年(1871)七月大風雨,山洪暴發,造成建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鹿耳門南岸的天后宮被沖毀於該溪流中。

  後曾文溪於民前八年(1903)第三次改道,由三股溪經國賽港入海。復於民前一年(1910)第四次改道由十分塭、青草崙入海,即現在的溪道。其間尚有多次溪道中間沖缺堤防改道,但係屬局部性較小者,且無影響整個溪道與出口,故均未列。


台江陸浮時,西港北邊與佳里南方及後營一帶原流入歐汪溪之眾水另集成一道,經蚶西港沖毀自洲仔尾遷安定里建場之洲南鹽場場地,自今之七古鄉鄉公所南邊鹽埕地與頂下破坪間入海,現名七股溪。   


資料來源﹕盧嘉興 文史工作者



1 曾文溪屢次改道情形表















































溪名

改道次別



年別



經過地名



出口地名



備註



歐汪溪


灣裡溪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以前



 



現臺南縣將軍鄉山仔腳(即現將軍溪口)



自康熙三十三年鄭氏降清後十年高拱乾篡臺灣府志,為灣最早志書即紀為歐汪溪可證該溪在其前即經經歐汪溪(今將軍溪)入海。



曾文溪


溪裡溪



1



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



 



鹿耳門(令鹿耳門溪媽祖宮附近)



同時另一分支斜南透出安平,又另一分支由蠔殼涗經向西至公地尾後轉南合主流由鹿耳門入海。



曾文溪


鹿耳門溪



2



光緒三十年(日明治三十七年)



上游至蘇厝甲同右,下游改道經菅寮歷溪埔,即後來之公親寮、學甲寮南邊,經鹿耳門入海



鹿耳門下流曰鹿耳門溪或港



而原北分支流業於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由徐宗幹擬議,引從國賽港入海,並經施入工排洪措施。



曾文溪



3



 



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公地尾轉南歷土城仔東邊由舊入海。



現三股溪口下游後稱曰三股溪



係原人工排洪之死溪道入海。



曾文溪



4



民前一年(日明治四十四年)



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十分塭青草崙入海。



現溪口



在臺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間入海。



 


台江內海之鹽田歷史


(三)前清時代:
1、1726年(雍正四年)──台島依照內地的通制,實施就場專賣,頒布鹽制,888鹽業收歸官營,由台灣府管理。當時的鹽場共有四處:瀨北場(台南鹽埕)、瀨南場(高雄打狗鹽埕)、洲北場(台南永康鹽行)及洲南場(鹽水溪口)。


2、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增設瀨東場(打狗澳東南邊的大林蒲臨內海海灘)及瀨西場(彌陀內海)


3、各場遷徙沿革























瀨北場

‧1665年,陳永華闢建,稱瀨口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北場
‧1750年(乾隆十五年),遭洪水所毀,往西北邊不遠處遷徙。



瀨南場

‧明鄭晚期闢建,稱打狗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南場



洲北場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遭暴風雨所毀,遷往諸羅安定里 含西港西邊(今台南縣佳里鎮埔頂及七股鄉大寮交界處), 沿用舊名。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原地幾經興修,產量轉豐。
‧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颱風大作,鹽灘幾乎全毀。
‧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洲北場移建北門嶼(今北門鹽場三區洲北場務所轄區,俗稱舊埕鹽灘),西接瀨東場。

洲南場
‧1788(乾隆五十三年)年遭洪水淹沒,遷到嘉義安定里卓 東南邊海灘(今七股鄉公所南邊的鹽埕地及頂坡坪、下坡坪 一帶)。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曾文溪改道,隔年,吳尚新承 辦遷場,在乾隆年間的大田場(今布袋內田)舊址北邊(今布袋鎮新厝里)收購民塭建改良新式鹽灘。

瀨東場
‧1800年(嘉慶五年)遭洪水,遷徙洲南場東邊,即含西港西邊的外渡頭(今佳里鎮外渡頭)臨台江內海海灘,仍稱瀨東場。不久再遭洪水。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再遷往北門嶼西南邊的井仔腳(今北門鄉永華村)海埔地建場復,仍沿舊名。

瀨西場
‧1756年由瀨南場民所闢建。
‧1857年(咸豐七年)遭濁水溪(後稱阿公店溪,今岡山溪) 洪水氾濫,內海淤塞,鹽灘無法修復,曬民遷徙瀨南場併曬而廢。

(四)日治時期:
1、前清時期,台灣鹽是以銷產量,鹽灘建設受到嚴格控制,面積約六、七百甲,年產量約四十萬石左右(約二萬五千噸)。/日治初期,雖然對鹽務採開放政策,但當時台人多不願受異族統治,鹽工製鹽受影響,鹽販商也意願低落,以致鹽灘逐年荒廢,到1899年重新實施鹽專賣制度,當時全島原南部五大鹽場鹽灘僅存198甲。另北部有淋滷式五甲,共計二百零三甲。

2、日治鹽灘興革 

















第一期1899(光緒25年/明治32年)~~1905年(光緒31年/明治38年)。

背景:這時期始於日總督府實施專,頒布鹽田規則,以修復及新闢鹽灘為主。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395甲,原存及復舊448甲,共有鹽灘843甲。
    淋滷式鹽灘新闢140甲,原存及復舊73甲,共有鹽灘213甲。



第二期1906(光緒32年/明治39年)~~1918年(民國7年/大正7年)

背景:這時期因日本大量缺鹽,且韓國不足的鹽一部份由台島供應,以新闢及廢曬不良鹽灘為主。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982甲,廢灘208甲,加上舊鹽灘,共有1617甲
    淋滷式鹽灘廢曬145甲,僅存68甲。



第三期1919(民國8年/大正8年)~~1945(民國34年/昭和18年)

背景:一次大戰後,日本工業用鹽急需,總督府調整台島鹽業政策,鼓勵日本財閥投入台灣鹽業生產,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成立,南日本製鹽也接著成立。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554甲,廢曬80甲,加上舊灘共有2091甲,另闢採滷鹽灘189甲。。
    淋滷式鹽灘,油車港68甲鹽灘於1928年全面廢曬。



開闢工業用鹽灘

A、台灣製鹽會社──1935年,台灣製鹽獲得許可在台南縣七股及將軍鄉開闢工業鹽灘3800甲,但因地理位置不佳,至1940年才完成398甲,計劃暫停。而該鹽灘即現今七股鹽場的「台區」鹽灘。


B、南日本鹽業會社──1937年成立,預計四年開闢鹽灘4500甲,年產工業用鹽45萬噸,並預定鹽灘完成後緊接著建立大規模的製鹼工業和苦滷工廠。後來實際開發鹽灘布袋土盤鹽灘1992甲及溴素工廠一座。七股土盤原計劃闢2684甲後來實際完成1691甲。烏樹林土盤鹽灘403甲。


C、鍾淵曹達會社──1942年成立後,在台南安順闢鹽灘667甲。



 


(五)終戰之後:
1.台灣六大鹽場,曾盛極一時,終究,還是得面對無鹽的結局。
















‧鹿港鹽場,1964年結束曬鹽。
‧烏樹林鹽場,1986年結束曬鹽。
‧台南鹽場,1997年結束曬鹽。
‧布袋鹽場,2001年結束曬鹽
‧北門鹽場,2001年結束曬鹽
‧七股鹽場,2002年最後一片機械化鹽灘收成,結束曬鹽,台灣318年的曬鹽歷史正式畫上句點。

2.在業承攬鹽工180人配合台鹽民營化,於1991年10月全部辦妥離業,傳統曬鹽業正式走入歷史。







資料來源:布袋嘴文化協會 蔡炅樵先生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清代臺灣港口分佈圖(含西港港口流域)請點圖放大


 西港鄉在佳里鎮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今之安定鄉)之西,乃俗稱「西港仔」,與「外渡頭」、「蚶西港」同為清代台江北岸的汊港。 「西港仔港」
在明鄭時期屬天興州「永定里」,滿清佔領之後改稱「安定里」,因該鄉大部份均屬海埔,西港是灝海叉港,因位於後營(明未鄭成功攻台時,後援部隊鎮營於此地
故有此稱)之西,故稱謂「西港」。 清中葉之後,台江逐漸陸化,「西港仔」遂失去港口機能,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正式設為「西港仔堡」。

日治時期,光緒廿七年(一九0一年)全台改設二十廳,「西港仔堡」隸屬「鹽水港廳」;宣統元年(一九0九年)台灣再改設為十二廳,「西港仔堡」歸隸「台
南廳」管轄;迨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堡而改設州郡;戰後,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改州郡為縣區,改街庄為鄉鎮,「西港庄」
遂改為「西港鄉」,全鄉面積三三‧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六、九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六、000人之


七股潟湖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七股溪以北,將軍溪以南圍繞外側的沙洲由南而北依序是頂頭額汕、網子寮汕及青山港汕,面積超過一千六百公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潟湖,也是台江內海最後遺址,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為何台江內海會變成今日的七股潟湖與曾文溪四次改道有密切的關係。

 按台江內海於西元1823年前,其西側由一至七鯤鯓、安平島、北汕尾島、隙子嶼、海翁汕、南鯤鯓汕及北門嶼環繞,東側海岸線深入到現在的台南市柴頭港里、台南縣永康市的大橋、洲仔尾及新市鄉以西、安定鄉竿寮港、加弄港(今安定)、西港仔港(今西港)、含西港(今西港鄉蚶西港)、卓加港(今七股篤加村)到將軍下山仔腳(今玉山村)。面積約有一萬五千公頃,大概是今潟湖的十倍大。

當時曾文溪的上游名為灣裡溪,該溪流至蘇厝甲(今安定鄉蘇厝北方)後,向北北西方向流經西港羨仔林,經佳里興與漚汪社之間向北轉西注入海,因此曾文溪的下游昔稱漚汪溪。

令台江內海產生巨大變遷當推是發生於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七月,因颱風及連下七天七夜的豪雨,來自上游之雨水挾著滾滾土石氾濫成災,並在安定蘇厝甲附近直沖入海進入台江內海。此為曾文溪第一次改道,下游改道後經管寮歷海埔,即今之公親寮、學甲寮南邊,經鹿耳門入海。同時另一支斜南透出安平,另一分支則由蠔殼港向西至公地尾後轉南合主流由鹿耳門入海。至當年十月,忽已水凅沙高,變為陸埔,真是滄海桑田之明證。陸埔上漸有人民搭蓋草寮,漁農並利。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曾文溪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公地尾轉南歷土城東邊由舊口入海,下游稱鹿耳門溪。此為曾文溪第二次改道。

 曾文溪歷經兩次改道,由於上游不斷的運搬大量沙土注入台江內海,內海淤積成度逐日增加,陸埔亦逐漸形成,海岸線亦不斷西移,東、北側居民則分向西、南側開墾新生地,除務農之外,尚可淡水養殖魚產,討海為生亦是另一項生活之絕技。因此逐漸形成的村落包括台南市安南區「十六簝」、安定鄉西側、西港鄉西南側及七股鄉大部分的村落,其間發生了佔地糾紛,集體械鬥也在所難免。

第三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下游自公地尾轉由三股仔經國姓港入海,下游稱為三股溪,入台江內海處是今龍雄二號橋邊。國姓港於當時為大小貨船出入之處,並於公地尾(今永吉村)設國姓港關稅監視所。

第四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民前一年(西元1911年),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十分塭青草崙入海,即今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崙之間入海。此次改道也使原來同一地理區的土城與七股地區劃分為不同的隸屬縣市。

歷經四次的改道後,台江內海逐漸成為陸埔,以及人為墾殖魚塭(包含美國塭、新生魚塭),台江內海因此退出舞台,縮小至今的「七股潟湖」。但卻是台灣最大的潟湖。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三十九年(一七OO)、及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陸續增闢下列各鹽場:























瀨北場
‧1665年,陳永華闢建,稱瀨口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北場
‧1750年(乾隆十五年),遭洪水所毀,往西北邊不遠處遷徙。
瀨南場‧明鄭晚期闢建,稱打狗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南場
洲北場‧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遭暴風雨所毀,遷往諸羅安定里 含西港西邊(今台南縣佳里鎮埔頂及七股鄉大寮交界處), 沿用舊名。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原地幾經興修,產量轉豐。
‧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颱風大作,鹽灘幾乎全毀。
‧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洲北場移建北門嶼(今北門鹽場三區洲北場務所轄區,俗稱舊埕鹽灘),西接瀨東場。
洲南場‧1788(乾隆五十三年)年遭洪水淹沒,遷到嘉義安定里卓 東南邊海灘(今七股鄉公所南邊的鹽埕地及頂坡坪、下坡坪 一帶)。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曾文溪改道,隔年,吳尚新承 辦遷場,在乾隆年間的大田場(今布袋內田)舊址北邊(今布袋鎮新厝里)收購民塭建改良新式鹽灘。
瀨東場‧1800年(嘉慶五年)遭洪水,遷徙洲南場東邊,即含西港西邊的外渡頭(今佳里鎮外渡頭)臨台江內海海灘,仍稱瀨東場。不久再遭洪水。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再遷往北門嶼西南邊的井仔腳(今北門鄉永華村)海埔地建場復,仍沿舊名。

瀨西場
‧1756年由瀨南場民所闢建。
‧1857年(咸豐七年)遭濁水溪(後稱阿公店溪,今岡山溪) 洪水氾濫,內海淤塞,鹽灘無法修復,曬民遷徙瀨南場併曬而廢。








 

 


 


『現今含西港流域』 左上圖流往內陸西港方向  右上圖流往外渡頭出海口方向


左右下圖為劉厝村與含西港過庒之橋敦,往南通往西港鄉、往北通往佳里鎮


現今的含西港流域當地民眾俗稱 (江仔)。




何謂稱之為含西港(蚶西港) 按此連結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