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代臺灣港口分佈圖(含西港港口流域)請點圖放大


 西港鄉在佳里鎮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今之安定鄉)之西,乃俗稱「西港仔」,與「外渡頭」、「蚶西港」同為清代台江北岸的汊港。 「西港仔港」
在明鄭時期屬天興州「永定里」,滿清佔領之後改稱「安定里」,因該鄉大部份均屬海埔,西港是灝海叉港,因位於後營(明未鄭成功攻台時,後援部隊鎮營於此地
故有此稱)之西,故稱謂「西港」。 清中葉之後,台江逐漸陸化,「西港仔」遂失去港口機能,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正式設為「西港仔堡」。

日治時期,光緒廿七年(一九0一年)全台改設二十廳,「西港仔堡」隸屬「鹽水港廳」;宣統元年(一九0九年)台灣再改設為十二廳,「西港仔堡」歸隸「台
南廳」管轄;迨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堡而改設州郡;戰後,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改州郡為縣區,改街庄為鄉鎮,「西港庄」
遂改為「西港鄉」,全鄉面積三三‧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六、九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六、000人之


七股潟湖位於台南縣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七股溪以北,將軍溪以南圍繞外側的沙洲由南而北依序是頂頭額汕、網子寮汕及青山港汕,面積超過一千六百公頃,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潟湖,也是台江內海最後遺址,七股漁民稱為「內海仔」。為何台江內海會變成今日的七股潟湖與曾文溪四次改道有密切的關係。

 按台江內海於西元1823年前,其西側由一至七鯤鯓、安平島、北汕尾島、隙子嶼、海翁汕、南鯤鯓汕及北門嶼環繞,東側海岸線深入到現在的台南市柴頭港里、台南縣永康市的大橋、洲仔尾及新市鄉以西、安定鄉竿寮港、加弄港(今安定)、西港仔港(今西港)、含西港(今西港鄉蚶西港)、卓加港(今七股篤加村)到將軍下山仔腳(今玉山村)。面積約有一萬五千公頃,大概是今潟湖的十倍大。

當時曾文溪的上游名為灣裡溪,該溪流至蘇厝甲(今安定鄉蘇厝北方)後,向北北西方向流經西港羨仔林,經佳里興與漚汪社之間向北轉西注入海,因此曾文溪的下游昔稱漚汪溪。

令台江內海產生巨大變遷當推是發生於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七月,因颱風及連下七天七夜的豪雨,來自上游之雨水挾著滾滾土石氾濫成災,並在安定蘇厝甲附近直沖入海進入台江內海。此為曾文溪第一次改道,下游改道後經管寮歷海埔,即今之公親寮、學甲寮南邊,經鹿耳門入海。同時另一支斜南透出安平,另一分支則由蠔殼港向西至公地尾後轉南合主流由鹿耳門入海。至當年十月,忽已水凅沙高,變為陸埔,真是滄海桑田之明證。陸埔上漸有人民搭蓋草寮,漁農並利。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曾文溪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公地尾轉南歷土城東邊由舊口入海,下游稱鹿耳門溪。此為曾文溪第二次改道。

 曾文溪歷經兩次改道,由於上游不斷的運搬大量沙土注入台江內海,內海淤積成度逐日增加,陸埔亦逐漸形成,海岸線亦不斷西移,東、北側居民則分向西、南側開墾新生地,除務農之外,尚可淡水養殖魚產,討海為生亦是另一項生活之絕技。因此逐漸形成的村落包括台南市安南區「十六簝」、安定鄉西側、西港鄉西南側及七股鄉大部分的村落,其間發生了佔地糾紛,集體械鬥也在所難免。

第三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下游自公地尾轉由三股仔經國姓港入海,下游稱為三股溪,入台江內海處是今龍雄二號橋邊。國姓港於當時為大小貨船出入之處,並於公地尾(今永吉村)設國姓港關稅監視所。

第四次曾文溪改道發生於民前一年(西元1911年),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十分塭青草崙入海,即今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崙之間入海。此次改道也使原來同一地理區的土城與七股地區劃分為不同的隸屬縣市。

歷經四次的改道後,台江內海逐漸成為陸埔,以及人為墾殖魚塭(包含美國塭、新生魚塭),台江內海因此退出舞台,縮小至今的「七股潟湖」。但卻是台灣最大的潟湖。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三十九年(一七OO)、及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陸續增闢下列各鹽場:























瀨北場
‧1665年,陳永華闢建,稱瀨口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北場
‧1750年(乾隆十五年),遭洪水所毀,往西北邊不遠處遷徙。
瀨南場‧明鄭晚期闢建,稱打狗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南場
洲北場‧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遭暴風雨所毀,遷往諸羅安定里 含西港西邊(今台南縣佳里鎮埔頂及七股鄉大寮交界處), 沿用舊名。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原地幾經興修,產量轉豐。
‧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颱風大作,鹽灘幾乎全毀。
‧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洲北場移建北門嶼(今北門鹽場三區洲北場務所轄區,俗稱舊埕鹽灘),西接瀨東場。
洲南場‧1788(乾隆五十三年)年遭洪水淹沒,遷到嘉義安定里卓 東南邊海灘(今七股鄉公所南邊的鹽埕地及頂坡坪、下坡坪 一帶)。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曾文溪改道,隔年,吳尚新承 辦遷場,在乾隆年間的大田場(今布袋內田)舊址北邊(今布袋鎮新厝里)收購民塭建改良新式鹽灘。
瀨東場‧1800年(嘉慶五年)遭洪水,遷徙洲南場東邊,即含西港西邊的外渡頭(今佳里鎮外渡頭)臨台江內海海灘,仍稱瀨東場。不久再遭洪水。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再遷往北門嶼西南邊的井仔腳(今北門鄉永華村)海埔地建場復,仍沿舊名。

瀨西場
‧1756年由瀨南場民所闢建。
‧1857年(咸豐七年)遭濁水溪(後稱阿公店溪,今岡山溪) 洪水氾濫,內海淤塞,鹽灘無法修復,曬民遷徙瀨南場併曬而廢。








 

 


 


『現今含西港流域』 左上圖流往內陸西港方向  右上圖流往外渡頭出海口方向


左右下圖為劉厝村與含西港過庒之橋敦,往南通往西港鄉、往北通往佳里鎮


現今的含西港流域當地民眾俗稱 (江仔)。




何謂稱之為含西港(蚶西港) 按此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ds701019 的頭像
    gds701019

    南瀛采風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