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內海

早期台江內險存在時,台島的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經濟等均以台江東畔的郡城--台南市--為中心,而以台江為屏障。然而,由於台島河流具傾斜度大、河流湍急、地質鬆弱、雨量不均、颱洪暴烈等特性,使得港灣的興廢與大河流-溪道的變遷有密切的關係,從而也造成中心城市的遷移。受曾文溪改道而淤廢的台江內海即為一例。(盧嘉興,1981b:61-90)

  台江內海為台灣府治天險,康熙年間台江內海內陸海岸線,北自歐汪溪口(今台南縣將軍鄉山子腳西邊),南伸至卓加港(今台南縣七股鄉篤加),後東灣至含西港(今台南縣安定鄉港口)、西港仔港(今台南縣西港鄉西港)、菅寮港(今台南縣安定鄉管寮)、直加弄港(今台南縣安定鄉安定)、灣港(今台南縣安定鄉港口,即當時灣港口,亦即目加溜灣港之港口)、洲仔尾(今台南縣永康鄉洲仔尾)、柴頭港(或寫為草頭港,今縱貫公路台南縣市交界處),歷郡城(今台南市市區)西邊至南郊瀨口(今台南市南郊鹽埕南邊,該村落已廢,現無存),至台江內海西邊外圍沙嶼。

  乾隆年間,台江內海海岸線受諸溪流影響,漸次向西挺出,至道光年間已達數鄉之土,致為爭佔新浮海坪地具控案特多。道光三年(1823)七月大風雨,曾文溪改道向西港南流注入台江內海,因洪流挾帶下內山崩陷的泥沙,台江內海被淤塞,沙泥驟長變為陸埔。


 


曾文溪 改道情形

  曾文溪是現台南縣轄域內的河流中最大者,源發自嘉義縣阿里山的水山,至台南縣七股鄉五塊寮與台南市安南區土城子間入海,溪身長136.9公里,流域面積1,212平方公里,寬度上流200公尺,中流900公尺,下流1,300公尺,列為本島第四大河川。由於該溪自昔其下游屢次改道,迄清末均以該溪道為嘉義縣(原稱諸羅縣)、安平縣(原稱台灣縣)之縣界,所以該溪道的演變對於台南縣(屬昔嘉義縣、安平縣各一部份)的舊疆域變遷有莫大的關係。

  曾文溪依照荷據時期的各類海圖與地圖均係於蕭壟(今之佳里)以南直接流入台江內海,但經歷明鄭至隸清後之志書則上游稱為灣裡溪,下游稱為歐汪溪,即從今之將軍溪入海。

  道光三(1823)年七月大風雨,曾文溪第一次改道,透菅寮出西,其本流經過台界直出鹿耳門礁口,是曾文溪入海的主流。在鹿耳門東邊又另分支斜南透出安平角大港口原台江殘部入海。

  台嘉縣界原內陸係以新港溪為界,溪南屬台邑,溪北屬嘉邑,但自台江內海淤填後不久,即有以曾文兩縣疆界之議。其間,曾文溪主流已再次改道,經蠔殼港橫西至公地尾,即沿原之副流轉南經土城仔東邊合第一次改道之下游轉西由鹿耳門出海。

  因曾文溪第一次改道係由管寮向西由鹿耳門入海,溪道是屬東西直線,所以鹿耳門口置順直不變;至第二次改道經公地尾向南下後再轉西,水流直衝鹿耳門口南岸後入海,成為掘鑿曲流,以致鹿耳門南岸逐漸被沖失切割,至同治十年(1871)七月大風雨,山洪暴發,造成建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鹿耳門南岸的天后宮被沖毀於該溪流中。

  後曾文溪於民前八年(1903)第三次改道,由三股溪經國賽港入海。復於民前一年(1910)第四次改道由十分塭、青草崙入海,即現在的溪道。其間尚有多次溪道中間沖缺堤防改道,但係屬局部性較小者,且無影響整個溪道與出口,故均未列。


台江陸浮時,西港北邊與佳里南方及後營一帶原流入歐汪溪之眾水另集成一道,經蚶西港沖毀自洲仔尾遷安定里建場之洲南鹽場場地,自今之七古鄉鄉公所南邊鹽埕地與頂下破坪間入海,現名七股溪。   


資料來源﹕盧嘉興 文史工作者



1 曾文溪屢次改道情形表















































溪名

改道次別



年別



經過地名



出口地名



備註



歐汪溪


灣裡溪



 



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以前



 



現臺南縣將軍鄉山仔腳(即現將軍溪口)



自康熙三十三年鄭氏降清後十年高拱乾篡臺灣府志,為灣最早志書即紀為歐汪溪可證該溪在其前即經經歐汪溪(今將軍溪)入海。



曾文溪


溪裡溪



1



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



 



鹿耳門(令鹿耳門溪媽祖宮附近)



同時另一分支斜南透出安平,又另一分支由蠔殼涗經向西至公地尾後轉南合主流由鹿耳門入海。



曾文溪


鹿耳門溪



2



光緒三十年(日明治三十七年)



上游至蘇厝甲同右,下游改道經菅寮歷溪埔,即後來之公親寮、學甲寮南邊,經鹿耳門入海



鹿耳門下流曰鹿耳門溪或港



而原北分支流業於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由徐宗幹擬議,引從國賽港入海,並經施入工排洪措施。



曾文溪



3



 



主流經改由原北分支流經公地尾轉南歷土城仔東邊由舊入海。



現三股溪口下游後稱曰三股溪



係原人工排洪之死溪道入海。



曾文溪



4



民前一年(日明治四十四年)



下游改道自公地尾向西經十分塭青草崙入海。



現溪口



在臺南縣七股鄉十份村五塊寮與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青草間入海。



 


台江內海之鹽田歷史


(三)前清時代:
1、1726年(雍正四年)──台島依照內地的通制,實施就場專賣,頒布鹽制,888鹽業收歸官營,由台灣府管理。當時的鹽場共有四處:瀨北場(台南鹽埕)、瀨南場(高雄打狗鹽埕)、洲北場(台南永康鹽行)及洲南場(鹽水溪口)。


2、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增設瀨東場(打狗澳東南邊的大林蒲臨內海海灘)及瀨西場(彌陀內海)


3、各場遷徙沿革























瀨北場

‧1665年,陳永華闢建,稱瀨口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北場
‧1750年(乾隆十五年),遭洪水所毀,往西北邊不遠處遷徙。



瀨南場

‧明鄭晚期闢建,稱打狗鹽場。
‧1726年(雍正四年),正式稱為瀨南場



洲北場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遭暴風雨所毀,遷往諸羅安定里 含西港西邊(今台南縣佳里鎮埔頂及七股鄉大寮交界處), 沿用舊名。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原地幾經興修,產量轉豐。
‧1844年(道光二十五年)颱風大作,鹽灘幾乎全毀。
‧1846年(道光二十七年)洲北場移建北門嶼(今北門鹽場三區洲北場務所轄區,俗稱舊埕鹽灘),西接瀨東場。

洲南場
‧1788(乾隆五十三年)年遭洪水淹沒,遷到嘉義安定里卓 東南邊海灘(今七股鄉公所南邊的鹽埕地及頂坡坪、下坡坪 一帶)。
‧1822(道光三年)年遭洪水,曾文溪改道,隔年,吳尚新承 辦遷場,在乾隆年間的大田場(今布袋內田)舊址北邊(今布袋鎮新厝里)收購民塭建改良新式鹽灘。

瀨東場
‧1800年(嘉慶五年)遭洪水,遷徙洲南場東邊,即含西港西邊的外渡頭(今佳里鎮外渡頭)臨台江內海海灘,仍稱瀨東場。不久再遭洪水。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再遷往北門嶼西南邊的井仔腳(今北門鄉永華村)海埔地建場復,仍沿舊名。

瀨西場
‧1756年由瀨南場民所闢建。
‧1857年(咸豐七年)遭濁水溪(後稱阿公店溪,今岡山溪) 洪水氾濫,內海淤塞,鹽灘無法修復,曬民遷徙瀨南場併曬而廢。


(四)日治時期:
1、前清時期,台灣鹽是以銷產量,鹽灘建設受到嚴格控制,面積約六、七百甲,年產量約四十萬石左右(約二萬五千噸)。/日治初期,雖然對鹽務採開放政策,但當時台人多不願受異族統治,鹽工製鹽受影響,鹽販商也意願低落,以致鹽灘逐年荒廢,到1899年重新實施鹽專賣制度,當時全島原南部五大鹽場鹽灘僅存198甲。另北部有淋滷式五甲,共計二百零三甲。

2、日治鹽灘興革 

















第一期1899(光緒25年/明治32年)~~1905年(光緒31年/明治38年)。

背景:這時期始於日總督府實施專,頒布鹽田規則,以修復及新闢鹽灘為主。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395甲,原存及復舊448甲,共有鹽灘843甲。
    淋滷式鹽灘新闢140甲,原存及復舊73甲,共有鹽灘213甲。



第二期1906(光緒32年/明治39年)~~1918年(民國7年/大正7年)

背景:這時期因日本大量缺鹽,且韓國不足的鹽一部份由台島供應,以新闢及廢曬不良鹽灘為主。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982甲,廢灘208甲,加上舊鹽灘,共有1617甲
    淋滷式鹽灘廢曬145甲,僅存68甲。



第三期1919(民國8年/大正8年)~~1945(民國34年/昭和18年)

背景:一次大戰後,日本工業用鹽急需,總督府調整台島鹽業政策,鼓勵日本財閥投入台灣鹽業生產,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成立,南日本製鹽也接著成立。


成果:曬滷式鹽灘新闢554甲,廢曬80甲,加上舊灘共有2091甲,另闢採滷鹽灘189甲。。
    淋滷式鹽灘,油車港68甲鹽灘於1928年全面廢曬。



開闢工業用鹽灘

A、台灣製鹽會社──1935年,台灣製鹽獲得許可在台南縣七股及將軍鄉開闢工業鹽灘3800甲,但因地理位置不佳,至1940年才完成398甲,計劃暫停。而該鹽灘即現今七股鹽場的「台區」鹽灘。


B、南日本鹽業會社──1937年成立,預計四年開闢鹽灘4500甲,年產工業用鹽45萬噸,並預定鹽灘完成後緊接著建立大規模的製鹼工業和苦滷工廠。後來實際開發鹽灘布袋土盤鹽灘1992甲及溴素工廠一座。七股土盤原計劃闢2684甲後來實際完成1691甲。烏樹林土盤鹽灘403甲。


C、鍾淵曹達會社──1942年成立後,在台南安順闢鹽灘667甲。



 


(五)終戰之後:
1.台灣六大鹽場,曾盛極一時,終究,還是得面對無鹽的結局。
















‧鹿港鹽場,1964年結束曬鹽。
‧烏樹林鹽場,1986年結束曬鹽。
‧台南鹽場,1997年結束曬鹽。
‧布袋鹽場,2001年結束曬鹽
‧北門鹽場,2001年結束曬鹽
‧七股鹽場,2002年最後一片機械化鹽灘收成,結束曬鹽,台灣318年的曬鹽歷史正式畫上句點。


2.在業承攬鹽工180人配合台鹽民營化,於1991年10月全部辦妥離業,傳統曬鹽業正式走入歷史。







資料來源:布袋嘴文化協會 蔡炅樵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