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保生廟宇介紹 (39)
- Mar 26 Fri 2010 22:54
賞析大龍峒保安宮
- Jan 02 Wed 2008 20:59
新化洋港保生大帝宮
本宮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台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民國
三年,(日本大正三年)重行修建,始改今名,依據台灣縣志卷九雜記志載,
大道公廟建築於荷據時期,但其正創建年代,卻無正確資料可資考證,民國六
十三年再度修建,在重行塑裝佛像金身時,乃在觀音佛祖像背部發現刻有「民
萬曆丙辰年 弟子蔡保禎 造」等字樣,(佛像為名貴青斗石彫刻)按明萬曆丙
辰年,為公元一六一六年,較鄭成功登陸台灣,猶早四十五年,由此證明大帝
宮確屬明祟禎年間(荷據時期)建造,實為本省唯一古老廟宇。
- Sep 05 Wed 2007 10:30
孫思邈年壽–藥王孫思邈
藥 王
孫思邈年壽 | |
唐代神醫孫思邈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究竟活了多大歲數,向來說法頗異,迄今仍是一個懸案。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藥 王 的 由 來 |
- Sep 05 Wed 2007 10:26
醫神與藥王
一、中國的醫神與藥王
我國自有醫藥就有對醫藥之神的崇拜,朝廷的醫藥之神是三皇,從元代開始祭祀。《續文獻通考·群廟》記:「(元)成宗貞元初,命郡國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以醫師主之。」明代「世宗嘉靖十五年,帝作聖濟殿奉安先醫之神,歲時致祭。」清「順治元年定祭先醫之神之禮。」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伏羲嘗草治砼以治民疾,……神農磨蜃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五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愛著《木草》,……黃帝咨於岐、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1]。三皇是古代聖王,所以他們也被稱為「醫王」。在三皇之後,歷朝歷代又出了不少名醫,這些名醫多被後來的醫家和百姓奉為醫藥之神。但通常情況下都被稱為「藥王」,因為醫生主要是用藥來治病的。民間信奉的藥王很多,主要有3個,一是春秋時期的扁鵲。唐宋時,扁鵲被醫家奉為老師。《宋史》記載仁宗時的一段事:景元年仁宗不豫,被許希針愈。命為醫官,賜緋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又向西拜。帝問原故,希回答:「扁鵲,醫師也,敢忘師乎?請以所得全與扁鵲廟。」仁宗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二是唐代孫思邈。三是唐代韋慈藏。
唐以後民間奉祀的醫神或藥王,大都為孫思邈。有關孫思邈的傳說很多,主要是他為龍王之子治癒目疾,龍王為感謝他,把龍宮裡珍藏的3000秘方送給他。孫思邈把龍宮秘方加到他的《備急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中,使此二書更珍貴了。還有一傳說,是他在去看病途中被老虎吃掉坐下叫驢,於是他寫了一道符,命老虎來當坐騎。又說他為老虎治好了牙痛,老虎為感謝他自願當了坐騎。所以,唐以後的醫家,供奉的藥王孫思邈像的形式大都一樣,為「坐虎針龍」,旁有對聯:「龍因目疾離蒼海,虎為牙疼出杏林」[2]。普通的藥王廟內塑的藥王神像,其形象多為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儀態厚樸。有的藥王身邊塑二童,一捧藥缽,一托藥包。有的身邊還臥一隻老虎,其實還是孫思邈。除了孫思邈外,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扁鵲、華佗、邳彤、三韋氏(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李時珍有時也被稱為藥王。北京天壇藥王廟是明代武清侯李誠銘所建,廟祀伏羲、神農、黃帝及秦漢以來的名醫。在該廟裡,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被塑造成人們想像的神的化身,即伏羲蛇身、麟首、龍唇、龜齒;神農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執藥草;黃帝附函挺朵,修髯花瘤,袞冕服。黃帝的左次為孫思邈,右次為韋慈藏。「韋慈藏,左將一丸,右蹲黑犬,人稱藥王也。」(但在傳說中,將黑犬的應是韋善俊。《列仙全傳》卷五云:「韋善俊,京兆人……遇黑犬繞施不去,因畜之,呼為烏龍。」
「藥王」之側安排的是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大名醫:三皇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佗;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由於北京天壇藥王廟裡的藥王是韋慈藏,那麼左次的孫思邈就該是醫神了吧。此外,我國還有只奉祀醫藥之神神農的「神農廟」。對佛教徒而言,他們奉祀的應為「南無藥王佛菩薩,又南無北方九十九佛百千萬同名大藥王菩薩」或「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3]。上面敘述的是我國中原地區傳統的對醫神或藥王的奉祀,但是福建的醫藥之神信仰又如何呢?
二、五代以前福建醫藥信仰的一般情況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成於弘治己酉(1489年),刊於弘治庚戌(1490年)。查該志祠廟、宮室、寺觀部分,未見有神農廟或藥王殿。但在其寺觀部分,見有五代以前建的藥師寺院4所,即連江縣五代(936~943年)晉天福時建的藥師院;福清縣(904~907年)唐天祐建的藥師寺;閩清縣唐咸通二年(861年)建的藥師院;建安縣(今建甌)南唐保大(943~957年)間建在將相里的藥師寺。另有懷安縣(今閩侯)建於宋開寶八年(975年)的藥師院;邵武縣宋咸淳(1265~1274年)建在三十都的藥師寺;建陽縣元至順四年(1333年)建的藥師寺;建安縣建於元至正(1341~1370年)的藥師寺及未知年代建的晉江縣藥師寺;龍巖縣聚集里的藥師院;建寧縣黃舟保的藥師寺;莆田縣的大藥師庵與小藥師庵;仙遊縣的藥師庵;福寧州本州(寧德地區除寧德、福安以外的)在舊萬安里的藥師寺等11所。從這些藥師院(寺、庵)的建築年代及其起名看,它們奉祀的應是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而非藥王神農或孫思邈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中醫藥起源於北方,北方人認為人生病是體內循環失調,必須吃藥調理以求平衡。
而南方的福建地處亞熱帶,這裡古代森林密佈,沼澤遍地,福州五里亭至鼓山間多用「嶼」命地名可為佐證。氣候潮濕悶熱,十分有利於細菌、病毒及蚊子、蒼蠅、蠓(閩南俗稱「黑蚊子」)及老鼠的繁衍生長。因此,瘟疫的發生就很難避免。再加上福建開發較晚,對中醫藥的認識也比不上北方。《德化縣志》載:「(德化)邑介叢山,地高而寒,巖谷間陽曦罕照,嵐氣鬱深,晨起山村盡失。每值陰雨,霾霧霏霏,迷離竟日。春夏之交,梅雨連旬。盛暑時,西北諸裡有被不撤絮者。八九月間,人嬰瘴虐,十室九臥,鮮知醫藥。」由於「鮮知醫藥」,閩人就認為生病是因得罪鬼神,鬼神才降罪下來。如「(唐)開元末,新羅(今龍巖)縣令孫奉先晝坐廳事,見神曰:『吾新羅山神也,今從府主求一牛為食。』奉先請以羊豕代,神怒。於是疫癘大起,奉先亦病亡。」因為是得罪鬼神才生病,所以要請巫覡作法驅鬼禳災而不是去看醫生。「閩俗左醫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過醫門十才二三,故醫之傳益少。」[4]百姓信巫覡信道士,信丹藥信符水,並因此養成「信巫鬼,重淫祀」的習慣。「俗當瘟疫,其疾一起,即請邪神奉事於庭,惴惴然朝夕禮拜,許賽不已。幸而病癒,又令巫做法事,以紙糊船,送之水際,船出入皆閉戶避之。」[5]然而,對神的信仰,福建各地是不相同的。「閩西北上四府大多信巫,而沿海下四府各縣較為信神。」
在下四府各縣,有舁神尋藥之俗,其所舁的神不必一定是醫神。「病家或舁神廟神,或舁家所祀神,顛簸而行,至藥肆前,像重,止不能行,隨取肆中藥,次呈像前,如是則像復輕,乃舁而歸。不論何藥,購而服之,雖死不悔。」在下四府,又有「做平安」的風俗,「地方遇時疫,輒先期祈神,後擇吉醵資於社廟建醮曰『做平安』。屆時僉定首副及總理,於廟前豎木為旗竿,高丈許,先期素食,至期祭品甚豐,延道發表誦經,各家點燈演劇宴客,名曰『謝天地』。大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舉行。」[6]這是整個自然村的行動,且是一般的為免除翌年疫癘而作。對於個別家庭或個別人的獨特病例,事急時就要求具體的醫神。上段所敘述的「舁神尋藥」和「做平安」活動見載於宋以後的書籍,應是明清時期閩南一帶的風俗,但一種風俗總有其形成、發展的原因及過程,而產生於下四府的「較為信神」的基礎上則是可以肯定的。
三、兩宋期間福建對醫藥之神的造神
兩宋期間福建發生了造神浪潮,其中最主要的是對醫藥之神與航海之神的造神,其原因有3點:
1、中原地區對福建的3次大移民在北宋前已完成,外來移民與先住民己相對融合;
2、福建政局相對平穩,瘴癘瘟疫取代戰爭成了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第一大隱患;
3、經過隋唐以來的開發,福建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對中醫藥有了初步認識,有些人不再信巫而信醫。
由於人口增多,出海打魚成了沿海居民的主要謀生手段,因此福建的造船技術提高了,航海也成了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兩宋期間福建有許多醫術如神的人,如建寧葉道。「葉道名法廣,建寧人,不飲酒茹葷,專行三壇五部法驅邪治病。」甌寧暨存真。「人有疾病,飲以法水立愈。……元至正見賜號定應通覺惠昭普濟大師。」邵武韋道人。「煦寧間來往邵武市中,或寓寺觀。初,徐熙春市酒邑西門外,有井。道人每乞酒於婢,婢與之,道人無日不來。熙春知之,撻婢傷。道人以百傷丸餌婢,立愈,並教之制方——與水傾入井中再制,即取此水,可療百病。後服之多驗。」[7]但這些道士和尚並未成為醫神,或成為醫神而香火不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醫術多玄虛,不能令人信服。兩宋期間福建也建了一些雖不是奉祀神農或孫思邈,但「雨疾疫,禱之輒應」的廟。如建安縣「龍城廟」,「廟之神,唐睢陽忠靖王也。雨疾疫,禱之輒應。」如浦城縣「安邊廟」,「廟祀二神,一是黃寵,一是范滔,皆下沙人。
唐末,閩中亂,寵為制置鎮節級,范為廂虞候,皆有戰功而亡,後人為立廟。……旱澇疾疫,禱之輒應。」[8]但這些神後來也未成為區域性醫神。究其原因,只能說他們本來就不是醫生,他們更重要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然而,兩宋時期福建確實出現了幾位區域性的醫神,他們後來還東渡台灣,成了今天台灣人的醫藥之神。吳本(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龍海角美白礁人,祖籍河南濮陽。吳本家貧寒,17歲起雲遊各地,遍訪名醫,虛心求教,收集秘方,經過實踐揣摩,遂精通醫理。後在家鄉結茅為舍,業醫濟人不分貴賤,按病授藥藥到病除。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上山採藥,不幸落崖身亡。鄉人於白礁建祠塑像紀念之。著有《吳本本草》。吳本醫術高超,在民間有許多崇拜者。其後曾任南宋兵部侍郎的永春人莊夏(?—1217)在治漳州時為白礁慈濟宮撰《慈濟宮碑》,記錄了吳本生前「不茹葷,不受室,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食病者,雖沉痼奇症亦就痊癒。是以癘者、瘍者、癰疽者,扶舁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侯無問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咸以為神。」因為吳本以「全活人為心」,吳本死後,「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這是造神的開始。吳本不但生前醫術高超,死後也顯靈驗,連朝廷官員都加入造神隊伍。兵部侍郎莊夏曾說:「嘗見今樞密曾公言:『幼年苦風,頭瘍幾禿,就侯醫輒愈。嘉定九年(1216)丙子歲,右股赤腫,人如杯口,惟禱於侯,不事刀匕之劑,未幾日而平復。』」又如,宋乾道間泉州學錄宋英「患背瘍,褥之於漳之石礁神祠,有靈驗。」宋英為感恩而在泉州育材坊建慈濟宮。宋朝廷自乾道七年(1171年)封吳本為「大道真人」起,一發而不可收,慶元二年(1196年)封「忠顯侯」,嘉熙三年(1239年)封「正佑公」,淳祐元年(1241年)封「孚惠真君」,德祐元年(1275年)封「孚惠玄道普真君」[9]。
明太祖封「昊天御史靈醫真君」(1372年),明仁宗封「恩主昊天金闋御史慈濟靈醫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1425年)。加上宋明兩代朝廷的推波助瀾,確立了閩南人對保生大帝吳本的信仰,同時在地域上,也擴展到漳泉一帶。兩宋期間閩南地區還出了2個醫神,一為三坪祖師;一為清水祖師。但閩南人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是全方位的,因為他們都能驅鬼、祈雨、預測未來(出簽)、保平安,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福州地區及閩東地區信仰的醫神是臨水夫人。關於臨水夫人的姓名、籍貫、出生年代,有許多種說法。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載:「夫人名(陳)靖姑,古田縣臨水鄉人。閩王時,夫人兄守元有左道」。《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陳四夫人祖居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也。……時生於大歷元年甲寅歲,……因諱進姑。」清·謝金鑾的《台灣縣志》則云:「夫人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祈雨,尋卒,年祗二十四。卒時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陳靖姑死於難產,所以臨水夫人的主要職能是保護生產的婦女和兒童。這一信仰甚至傳到浙南,清·潘紹詒《(光緒)處州府志》云:「順懿夫人廟,在麗水縣治西,太平坊鶴鳴井南,妃閩中女子陳靖姑。」清·彭潤章《(同治)麗水縣志》云:「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歲、週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雖然如此,陳靖姑手下還有三十六宮婆巡護各地,剷除妖魔,維護正義,因此臨水夫人還成了閩江流域的護法神。臨水夫人的造神當從宋代開始,據《建寧志》記載:「宋時浦城徐清叟子婦難產,夫人幻形救之,謝之不受,問其姓名里居,但曰:『古田人,陳姓。』後徐知福州,令人至古田訪之,見廟中像,悟為夫人幻身,乃請於朝,加贈封號。」
因此,「宋淳祐中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元朝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的古田人張以寧為古田縣臨水夫人祖廟撰的《順懿廟記》,詳細敘述了臨水夫人的造神經過:「古田東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於唐,賜敕額於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於八閩,施及於朔南。事始末具宋知縣洪天賜所樹碑。皇元既有版圖,仍在祀典。浙東宣慰使……會廣其規,未克就事。及至正七年,邑人陳遂嘗掾大府,……申請加封」[10]。
四、台灣對醫神保生大帝、臨水夫人信仰的確立
閩人入台最早的大致可前推至北宋,據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蘇欽為本家族族譜《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寫的序言稱:「(蘇氏家族)分於仙遊南門、興化涵頭、泉州、晉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龍溪、台灣,散居各處。」其後,閩人入台有3次移民高峰:
1、明天啟年間始,在日本的福建海澄人顏思齊、南安人鄭芝龍等28人因受不了日本幕府與領主的雙重欺壓密謀起義,事洩後逃入台灣,他們招募大批福建災民入台墾殖。此次移民多達數萬。
2、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除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之後,福建又一次出現移民台灣的高峰。據一般估計,此次移民一二十萬人。
3、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由於康熙實行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海禁」,台海兩岸的閩人難以溝通親情。乾隆中期,乾隆皇帝批准了福建巡撫吳士功的《題准台民搬眷赴台疏》,於是閩人通過各種親戚關係移居台灣。移居台灣的移民要承受渡海危險,拓荒環境異常惡劣,土著民突襲,不同地區移民爭奪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巨大壓力,他們只得祈求神明護佑。
移民首先要橫渡風信潮汐變幻莫測的台灣海峽,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甚至是嚴苛的「海禁」條件下,為避過清軍水師的搜捕,為免遭大風大浪傾覆船隻而葬身魚腹的厄運,人們首先要祈求航海保護神的保佑。福建的航海保護神是天后媽祖。因此,媽祖娘娘來到台灣。到達台灣的移民面對著瘴癘橫行、瘟疫肆虐的惡劣環境,在醫療條件極端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只有祈求醫神藥王的保佑。而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多為福建漳泉人,他們把對醫神保生大帝的信仰帶到台灣。台灣規模最大的奉祀吳真人的廟宇台北保安宮之重修碑文記載:「台北初屬淡水廳治,設置較後於南,其時草昧雖開而氣候之不齊,水土之尚劣,……往往中人輒成,眾患苦之。念非乞靈帝座,無以奠我邦族。渡海赴我同安之白礁,奉迎香火,立祠而虔祀焉。」保生大帝的分身最早是在什麼時候來到台灣,應是在明末。「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據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今台南縣新化鎮)矣!」[11]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時,從軍的龍海白礁士兵隨軍帶著一尊從家鄉請去的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渡海東征。
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十一日,鄭軍在台南的頭前寮將軍溪畔平安登陸,於是決定建廟將此次請來的保生大帝神像供奉起來,這就有了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12]。由於台灣的人口構成中漳泉人約占80%,到1918年,台灣有保生大帝廟109座,占主神寺廟數的3.14%[13]。到1991年,台灣加入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有253座,其它未統計的規模較小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據說有五六千座,台灣確立了對保生大帝的醫神信仰。
閩南人到台灣還帶去了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值得一提的是清水祖師,因為清水祖師是泉州安溪人的主祀神。從明·嘉慶、萬曆年間至鄭成功收復台灣,安溪人也曾3次大批移民台灣。康熙年間安溪人李光地任大學士,舉薦晉江施琅領兵收復台灣,施琅至台灣後多方關照安溪人。安溪人把清水祖師的分身帶到台灣,建祖師廟奉祀。可以說,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廟。到1918年,台灣的清水祖師廟有36座,占台灣主祀神廟數的1.04%。福州地區和閩東地區民眾到台灣去的,也一定會把臨水夫人的分身請到台灣。因為臨水夫人是保佑產婦平安生產的神,而移台閩人的蕃衍是離不開生產的。例如台南是閩南人佔絕大多數的地方,在台南東安坊就有一座臨水夫人廟。
台灣還有許多神農大帝廟,但神農大帝不僅用藥材治病,還發明原始農業,使之進入削耜翻土、磨蜃而褥時期;發明家畜飼養,從事原始制陶業和紡織操作。移民們在台灣建神農大帝廟,恐怕更多的是把神農大帝當成農業之神來奉祀,祈求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參考文獻:
[1] 趙文.慈悲·智慧·大行·光明——藥王孫思邈及其他[J].文史雜誌,1995(2):36—37.
[2] 陳蘭.藥王孫思邈[J].民俗研究,1995(2):86—87.
[3]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25.
[4] 宋·梁克家.三山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633.
[5] 陳衍.(民國)福建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3—142.
[6] 陳支平.福建宗教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524—525.
[7]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380—382.
[8]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826.
[9]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54.
[10]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04—406.
[11]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12] 周立方,陳國強.閩台吳真人崇拜與兩岸學術交流.見: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閩台文化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18.
[13]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 Sep 05 Wed 2007 10:22
吳真人–漳州漁頭廟–德化大卿宮–晉江深滬寶泉庵
漳州漁頭廟
漁頭廟原是明代的戶部尚書潘榮的家廟,廟內祀奉的尊神是保生大帝吳本,因為廟址在魚鹽市場上,為此供保生大帝的廟,也被世俗稱為漁頭廟了。
宋代的醫靈真人吳本跟明代的戶部尚書潘榮有什麼關係?
潘榮,字尊用。明朝正統年間進士及第,任吏部給事中,因此他的故居,現在仍取名為「給事巷」。他生性恬淡敦厚,做官四十年,經歷四朝皇帝,奉職皆無過錯,累遷至南戶部尚書。弘治年間,告老返鄉,定居於東鋪頭的巷內,於是這條巷子就命名為「尚書巷」了。潘榮在七十八歲時卒於家中,賜太子太保,葬在南門頭。嘉靖年間為他立牌坊旌表,稱為「都憲坊」,樹於漁頭廟前。
當潘榮尚未出仕時,只是一名窮書生,他的岳父母都瞧他不起,有一年,岳父做大壽,潘榮東挪西借,好容易湊上一千五百文錢,用紅頭繩串起,從鎮頭宮過渡,到岳父家祝壽去了。鎮頭宮裡供奉的就是保生大帝。潘榮搭渡時,匆匆忙忙跳上船,還沒站穩,船就離岸了,他身子一晃,手提的一千五百文錢串就落入江中,無沒撈獲,後被老丈人恥笑。十年後,潘榮終於登上龍虎榜,奉旨到廣東犒勞軍隊,衣錦還鄉,特地去拜望老丈人和丈母娘。到鎮頭宮過渡時,這一年天旱水淺, 在渡口淤泥間,下人發現一支小缸,裡面藏著一千五百文銅錢,錢串依舊殷紅如新咧。潘榮知是保生大帝顯靈,當年為了激勵他讀書上進,才替他保存這串銅錢的。他速忙進廟磕謝大帝。以後吩咐夫人,在他上朝做官之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替他到鎮頭宮給保生大帝燒香還願。
日子久了,夫人嫌麻煩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一天,到鎮頭宮進香,吩咐安排兩抬大轎,雖然給事公不在家,她裝著夫妻雙雙來拜香。一進鎮頭宮,就命令閒雜人等迴避,連廟祝,師公都攆開,說是給事老爺來進香。潘夫人恭恭敬敬向保生大帝敬香後,虔誠地禱告,弟子誠心誠意恭請大帝聖駕移到漳州去。卜個卦,居然是聖簽,神竟允諾了。潘夫人大喜,將神像請入空轎內,就起轎回府了。以後就將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潘府家廟,即漁頭廟內。
潘夫人走後,鎮頭宮的巫祝們才發覺神像失蹤了,明知被潘夫人請走了,只是叫苦連天,不敢聲張出去。後來,得知神像被供奉在城裡漁頭廟裡,特地去漁頭廟進香,禱告,要想請回神像,卻一直卜不上聖簽,神意不允,保生大帝自願留在城裡,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了,鎮頭宮只好另塑新像了。
德化縣大卿宮
福建省德化縣龍潯鎮丁墘村。始建於宋代,為紀念宋代名醫吳本而建立,尊稱保生大帝。丁墘村村民於每年在吳的誕辰日,做大糯米龜設供、演戲,熱鬧非凡,影響到鄰縣,吸引不少信徒和好奇者前來膜拜、瞻仰。
晉江深滬寶泉庵
晉江市著名漁鄉深滬鎮寶泉街,它得名於街北的「寶泉庵」。 寶泉庵又名庵宮,大道公宮,寶泉庵得名於庵宮旁的一口井,據說井裡的水特別甜,故名為「寶泉井」。因其口徑特別大,少說也有兩三米,人們便把寶泉井所在的地方稱為「大井頭」。這座建於唐代的廟宇原先規模很大,共有前後三進的殿堂,後來漸漸破敗,現在的宮殿是20世紀80年代初重建的。寶泉庵原本佛道並祀,後來成為專祀吳真人吳本的廟宇。
寶泉庵中的吳真人是從台灣學甲「請」來的,並從台灣收集到的藥籤數百枝,每枝藥籤對應一個藥方。這些藥籤方分為內科、外科、小兒科、眼科等科目,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卜求其中一方。由於藥籤方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到庵裡求籤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 Sep 05 Wed 2007 10:11
吳真人 閩南桃源春安廟
閩南桃源春安廟
清朝道光年間,閩南人到大田縣桃源一帶打工,種田、做生意,後來蓋房建鋪定居桃源,歷經繁衍傳承,逐漸興旺起來。
清末在街道靠河邊的地方建寺廟一座,因是永春、安溪人倡建,故各取一字定為春安廟,亦稱閩南廟。桃源本地人稱下府廟。
春安廟始建於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春安廟原供觀音、文昌、關帝、土地公、靈主公等。清末桃源一帶賭花會盛行一時,每年二月,「眾神佛下降」之吉日,大張旗鼓迎神拜佛,從外地請來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會後保生大帝、張公聖君托夢給主事說我佛不回去,要鎮住春安廟,所以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便成了春安廟的鎮殿祖師。
據傳張公聖君(法主公)原從事巫術,後拜吳本為師,普濟眾生,被稱為張真人。吳本曾被皇上賜龍袍一件,後被張公借去不還,在吳本二進皇宮時,皇后見他沒披龍袍,問明原由後將自己的龍袍賜給吳本。因此,在裝塑時,保生大帝身穿的龍袍較小,須在前襟打結,而張公聖君穿的龍袍則較寬大。張公聖君為答謝吳本的恩,凡他坐供的寺廟,正殿都讓位給保生大帝。
春安廟的張公聖君是由漳平麥園南坑村虎符分香,保生大帝由南安分香,並可掛「威靈顯赫」。現在廟中的張公聖君塑身,香爐和兩對燭台、一把七星劍仍是清道光已末年保留下來的。
泉州花橋宮
宋紹興間建。神吳本,宋時同安人,業醫活人,景佑年間(1034--1037年)化,鄉人肖像祀之。明永樂(1403--1424年)時,進封保生大帝。花僑真人廟即花橋慈濟宮,民間簡稱「花橋宮」,址在今泉州市區中山南路西畔花橋亭。
相傳宋傳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繼,吳本急率弟子,前來救治,活人無數。吳本逝世後,人們感念他的功德,特地在他當年懸壺駐足之處---花橋亭的一所客棧,立廟崇奉,成為閩南地區興建於紹興年間的崇奉吳真人的三大名廟之一。
吳真人為民間對吳本的尊稱,泉州人又尊稱為「花橋公」。現存的花橋宮為單間懸山式木構斗拱舉架,外門作牌樓式的磚石建築,宮門上高懸著明末大書法家張瑞圖(明代泉州府晉江縣人)書寫的「真人所居」匾額。據說原有神座除尊奉吳真人外,還附祀有相傳是棄官從吳本學道行醫的江仙官和張聖者。花橋宮之左有「仙姑亭」,傳系奉祀吳真人門徒鄞仙姑,但早已僅留房屋,除有獨立門面外,內裡已與花橋宮連城整體。
據老人相傳,花橋宮(花橋真人廟)建立後,就有善信者前來獻藥,交廟祝贈與需藥的患者,或捐錢托廟祝購藥送人,而很多患者或家屬也聞風前來取討。這樣,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便成為花橋宮吳真人信仰活動的一大特色。
但由於長期處於自發階段,而前來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廟祝們感到頭緒紛繁,應付不了。
因此,花橋宮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創立泉郡施藥局,兩年後改稱泉州府施藥局,統一辦理有關事務,並任用常住人員,擔任各項具體工作,從而使花橋宮的慈善事業開始進入有組織的階段。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因泉州連年鼠疫流行,施藥任務繁重,由泉州著名紳士黃搏扶、黃懋烈、吳桂生、陳仲瑾、曾振仲、楊家棟等人發起,籌建花橋善舉公所,地址設在花橋宮內,擴大董事名額,把各種慈善事業劃入這一機構統一管理。泉州府施藥局即改名為花橋施藥飼,為善舉公所轄下的最大事業單位。
- Sep 04 Tue 2007 19:30
吳夲與閩南民間信仰
在福建地方神祇中,吳真人和媽祖的神格最高,且均為歷史人物神,其籍貫都與泉州有關。他們生前積德行善,相傳逝世後又屢次顯靈護佑百姓,大約在北宋末南宋初先後被正式立廟奉祀為神。宋代賜媽祖廟「順濟」,吳真人廟額「慈濟」,濟者渡也,都隱含保佑海上交通之意。因此,在一些研究吳真人或媽祖的文章中,往往把這兩尊神相提並論。都有「火神不敢燒花橋宮」和「火神不敢燒文峰宮」的民間傳說。兩個傳說如出一轍,反映了早期民間道教重陰的思想特色。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吳真君」、「英惠侯」、「花橋公」等,俗稱「大道公」),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為宋代名醫,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出生於泉州府同安縣積善裡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一說是宋龍溪青礁人(今屬廈門)。
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上聖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即是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隨著閩南華僑的出國,閩南民間信仰也傳播到海外。
明代泉州崇拜吳真人的程度與媽祖相等。泉州人信奉吳真人,明代已極深廣,久盛不衰,歲時必抬其神像踩街遊行。
泉州郡城供奉吳真人的廟宇頗多,最著者民諺稱之為「北、甲、桂、花」即北山宮、甲第宮、桂壇宮、花橋宮四處。
今桂壇、甲第二宮已廢,另原有的南門青龍宮、三堡宮則存。
福建民間信仰通過分靈、分香、漂流等途經傳播台灣後,台灣分靈廟則定期到福建祖廟進香謁祖。
所謂「分靈」是指移民在離開故鄉前,先到當地的神廟膜拜,繼而恭請一尊故鄉的神像上船,入台後,建廟供奉這一神像;
所謂「分香」是指移民只奉請故鄉神明的香火袋或神符上船,抵台後加以禮拜;
所謂「漂流」是指端午節前後,福建一些宮廟為了驅逐瘟疫,將神像安放在與真船一樣的「王爺船」上,讓它在海上隨風漂流,有的「王爺船」隨風漂流到台灣,台灣民眾在海邊拾到自海峽西岸漂來的神像時,即誠惶誠恐地為其立廟,加以頂禮膜拜。
台灣的醫神有數十位,主要是從福建傳入。其中,保生大帝是台灣影響最大的醫神。吳瀛濤在《台灣民俗》一書中也指出:據民國19年調查,台灣有主神175種3580尊,其中:福德正神674尊,王爺534尊,媽祖335尊,觀音329尊,此四神約占寺廟主神的半數。其中,天上聖母、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聖王、廣澤尊王等為閩籍移民奉祀的祖籍神明,被稱為「桑梓神」,受到台灣同胞的特別敬奉!
吳瀛濤在《台灣民俗》中記載了清代北港朝天宮赴閩進香中發生的一件趣事。某年,北港媽祖循例回湄洲謁祖進香。當時,關於奉駕之船隻,信徒求卦請示媽祖,媽祖不選新船而挑了一隻老船。眾信徒以為神意不可逆,只得遵命,但內心都惶恐不安。去程平安無事,回程遇到風暴,隨行的船隻慘遭滅頂,只有媽祖的船安然無事。此因隨行船隻都是新船,行駛較快,以致衝入颱風漩渦。而媽祖的船,船舊行駛緩慢,得免於難。船到港後,信徒走下奉駕媽祖的船隻,發現有一袋米正好塞住船底的破洞。
在古代,閩台民間信仰的主流是福建民間信仰向台灣傳播,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台灣民間信仰回傳福建的現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晉江深滬寶泉庵的保生大帝神像是從台灣學甲請回來的。清咸豐年間,閩台商貿往來密切,深滬與台灣僅一水之隔,下午起航,明晨黎明就可抵達台灣,台灣商人在深滬設立益源、義興、東昌、協慶等船行,從事用台灣的糖、米換取北方的棉花、布匹的生意。船員生病了,經常要到學甲慈濟宮求保生大帝藥籤治病,據說十分靈驗。為了方便在深滬祈求保生大帝,協慶號的船員預先塑造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偷偷地將學甲慈濟宮的保生大帝神像換出,趕上潮汐,揚帆直奔深滬,供奉在寶泉庵中,保存至今,且香火特別旺盛。後來又用每首藥籤二文錢的價格,向往來台灣的船員徵集大甲慈濟宮的藥籤,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將324方藥籤收齊。晉江深滬寶泉庵的保生大帝神像和藥籤成為閩台文化關係的實物見證。
- Sep 04 Tue 2007 13:38
青礁與白礁之歷史
廈門海滄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上,有一座名聞海峽兩岸的青礁慈濟東宮。為廈門二十名景之一。
青礁慈濟東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即大道公。
祖宮始建於宋景佑3年(1036年),原名「龍湫庵」,宋高宗紹興21(1151年)吏部尚書邑人顏定肅上書宋高宗,奏請為吳真人立廟,高宗准奏,並下詔建五殿大廟。廟成,宋孝宗賜名「青礁慈濟廟」。宋淳祐元年(1241年),皇上又詔諭改廟為宮。如今,慈濟東宮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建築面積1306平方米。大殿有10根巨大的石柱,其中6根盤龍大柱被專家譽為「福建省古宮殿石雕柱之冠」;二根花矸柱和20多根八角對聯石柱上,雕刻著東宮史實和吳真人的偉績,留下了古代書法家的珍貴書藝;樑上、鐘樓及屋頂,都閃現著精彩的工藝,構成渾然一體的寺廟文化瑰寶。
東宮原為五殿。東宮建築為雙曲燕尾歇山式,12根龍柱氣魄非凡,尤以二根花瓶柱甚是奇特。木雕也甚精湛,且無蜘蛛結網。據說是用了唐伯虎作畫顏料配方的緣故。彩繪更是精美。前殿左廊天花板上的鳳頭、龜背、龍爪、獅足、虎腿、白澤尾,背駝紅袱大印的「鴟龜」,在閩南宮廟中極為罕見。
吳真人住過的草廬龍湫庵近年進行了重建,規模也擴大了許多,集中了丹灶、藥臼、藥泉三聖跡,這還是吳本當年使用過後的原物,一千多年風貌依舊,極為珍貴!
明永歷15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寶島台灣,在廈門訓練海軍「忠貞軍」,籌造戰船,急需木材使用,但當時運輸困難,海上風急浪大,鄭成功遂向青礁慈濟東宮保生大帝禱借兩殿木材,並求他上船壓陣助戰,許願收復台灣後重建東宮。待收復台灣時業已明亡清立,鄭成功無法到青礁東宮還願,於是,鄭成功命在台南學甲鎮建造慈濟宮,答謝保生大帝庇護之恩,從此,吳真人就在台灣生根,青礁東宮是為祖宮。鄭成功的「忠貞軍」的閩南子弟約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學甲遙祭大陸的祖宮,稱之為「上白礁」,成為慣例,延續至今。如今,台灣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200多座,善信甚眾。
大約在同時,白礁也建廟奉祀。
青礁的稱「東宮」,供漳州府七縣百姓進香禮拜-白礁的稱「西宮」,供泉州府五縣百姓進香禮拜。
以後,又在後山尾建南宮,在溫厝長園建北宮,形成海滄慈濟宮群。
白礁慈濟宮,坐落在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內祀宋代民間名醫、保生大帝吳本開基神像。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紹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簷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龍石柱、斗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
宮內原供奉的保生大帝開基祖神像共3尊,俗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
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濟宮正殿。
二大帝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隨鄭成功軍隊赴台,現供奉於台南縣學甲慈濟宮內;
三大帝供奉於廈門同安青礁慈濟宮內;
宮內現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題寫的「慈濟祖宮」橫匾,還保存著拜壇石、國母獅及龍泉井等文物古跡。國母獅,是明成祖時吳氏子弟用吳本傳下的秘方治好了皇后的乳疾,皇帝追賜給吳本的,石獅右掌還握著一個「本」字印鑒。龍泉井,相傳是吳本生前為患者洗滌傷口的泉水,水質甘淳。建宮時壘石為井,久旱不涸。數百年來,無數信徒到此恭請「聖水」,祈求消災滅病。
- May 28 Mon 2007 12:21
大龍峒保安宮開發源由史
壹、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台北市的大同區。
大浪泵的開發,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其地位是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是要比大稻埕為早。
在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墾主要是在台灣的南部。北台灣或是台北盆地內漢人的拓墾則稍晚。從其地理範圍來說台北盆地的開發,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陳賴章墾號的墾照中,大龍峒已是其北邊開墾的界域之一。
保安宮興建與街廟聚落的行成
(一)關於保安宮興建
保安宮興建的年代,《淡水廳志》記載保安宮是在嘉慶十年(1805)捐建,道光十年(1830)告成。
《台北保安宮專誌》所提到的是乾隆七年(1742)時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乞求保生大帝分火來台。而起初是以木造所架設的簡陋廟宇,後來因神威顯赫,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1755)起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竣工。
另外,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這是比《淡水廳志》所記載的更早;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在艋舺建龍山寺,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因此,保安宮創建年代是要比文獻記載的更早數年。
(二)保安宮與四十四坎
保安宮和大龍峒街聚落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談到保安宮的興建亦多會論及它和四十四坎的關係。傳聞四十四坎是在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建材,由當時的富戶王、鄭、高、陳等合資廉價承購用以建造四十四間店舖。所謂的四十四坎,即是指位於保安宮左側的木造瓦蓋店舖,兩排店舖共計四十四間,一間叫做一坎。這四十四坎每間大小均等,在建構的形式上則被稱為「一進帶過水」。各棟式樣、大小、尺寸均無不同。
而四十四坎亦有「隘門內」的稱號,乃是為了聚落的防禦功能,在兩端各設有一個隘門。
靠保安宮之側,題有「小邑絃歌」,西側則為「大隆同」,這兩個隘門後來因為道路的拓寬而被拆除了。除被稱為「隘門內」,四十四坎那一塊地方也被稱為「頂街」,這是相對「下街」而言的。所謂的下街是泛指隘門西側至土地公廟的地方。四十四坎可說是大龍峒較早發展的商業市街。
貳、保安宮信仰的初期的發展與整修
保安宮最初是由當時四大姓合力集資而成,而由王姓族人捐出土地蓋廟,並獲陳、張、蔡姓等大姓的支持。而這些大姓與四十四坎的商號也多有關連。在發展上,保安宮的祭祀範圍在一、二、三堡的部份地區:
一堡:大龍峒、滬尾、北投。
二堡:和尚州、三重埔、新庄。
三堡:大稻埕。
保安宮的宗教活動,每年祭祀三回,在大帝的誕生日(舊三月十五日)、昇天日(舊五月二日)、中元(舊七月十日至十二日)其費用三堡居民輪流負擔,多沿此舊慣。而保生大帝的誕辰時由同安各姓醵金演戲是為家姓戲,自三月五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以張姓為始,吳姓殿後,次第輪流。而由此可看出張姓是力量最為雄厚的。過去俗傳有「大浪泵張,加蚋仔楊」之說。
而在三堡居民的支持下,保安宮幾經整修愈見風華。在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3)即延請來自泉州的名匠許嚴來本宮雕刻三十六神將,其造型、手法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曾於咸豐五年(1855)重修後殿。同治七年到十二年(1868-1873)廟方還重修大殿及東西護室。
叁、日治時期的保安宮(1895-1945)
光緒二十一年(1895)馬關條約成立,台灣割讓給日本,唐景崧逃回廈門,日軍登陸攻陷台北,地方混亂,位於圓山的火藥庫爆炸,波及保安宮。光緒二十四年(1898),保安宮被日人佔據,設立國語學校第三附屬班及製筵會社,又改為大龍峒公學校。保安宮後因遭占用多年缺乏保養,廟宇丹青剝落無人修整,後由三堡士紳發起募捐興修。
一、重修與慶成
在大正六年至八年(1917~1919),是一次大規模的重修,保安宮由三堡士紳沈豬、陳培根、林明德、李聲元、鄭根木、陳春輝、黃贊鈞、林清敦、蔡受三等人分別募集資金,費時兩年終於重修完工,為了慶祝這次規模最大的重修順利完工,廟方決定於大正九年(1920)一月十八日(農曆大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一連舉行五天的建醮活動。
醮壇的安排:玉皇壇在保安宮殿前、天師壇設於保安宮前殿、北極殿設於辜顯榮別墅、五穀壇設於大稻埕新媽祖宮前、龍王壇設於保安宮前東畔新起店。另有四副壇:外城隍壇在太平街、福德壇在稻江市場內,觀音壇在城隍廟邊,灶君壇在牛磨車庄福德祠內,此外也有其它個別自願人士設壇共襄盛舉者。
這五天的建醮經費據估計約花了五十萬圓,從保安宮有能力邀結政要、地方士紳名流的參與,同時在一兩個月內,便得以募集如此龐大的經費,當可看出保安宮的充沛的人脈與影響力。
二、法會與誕辰祭
根據大正年間《寺廟台帳》的記載,保安宮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有三個: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盂蘭盆會、三月十五日的保生大帝誕辰祭與五月二日保生大帝昇天日。另《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原已沉寂多時的五穀王誕辰祭在日治中期恢復,成為保安宮在此時期的另一重大慶典。
(一)中元節盂蘭盆會
保安宮中元祭典於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十一、十二日三天舉行,祭典分由三堡輪流主持,這三天祭典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有兩項:一是放水燈,一是殺豬公,各堡相互競逐。保安宮的殺豬公與放水燈可說是地方上的一大盛事,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人潮前來參觀,不過到「皇民化運動」後便漸歇止。
(二)保生大帝誕辰祭
保生大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前一天先舉行遶境,十五日當天則有賽會及盛大的戲劇表演,遶境之前,舉行正式的三獻祭典。凡宮內重要人士均要「衣冠禮服」到場參拜。三月十五日晚上,保安宮還有一種「放火獅」的習俗,所謂「火獅」是信徒還願的供獻品,獅子以竹為胎,上紮諸色炮,首置紙糊的獅子頭,屆時在廟庭中燃放,一時炮聲隆隆,火光四射,十分熱鬧。
(二)五穀先帝誕辰祭
五穀先帝即上古時代傳說的神農氏,又稱神農大帝、傳說他教民稼穡道,故為中國人崇奉的農業之神。保安宮後殿供奉五穀先帝,清朝時每三年舉辦一次遶境活動,日本領臺之初,因動蕩不安而停歇。至大正十二年(1923),才由大稻埕米商與大龍峒人士重新提倡恢復,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五穀先帝誕辰時,迎出遊遶境。
三、管理階層
保安宮雖有僧人擔任住持,但真正掌握實際權力與管理廟產者為管理人。大正初年因管理人王慶忠的管理不善,引發了三堡信眾的不滿,於是由信徒鄭萬鎰等二十餘名發起,假大稻埕慈聖宮開會,會中決議解除管理人的職務,並重新選舉,就三堡中各選出兩名擔任管理人;另外選出董事三十名,另有評議員若干名。管理人的任期為六年,六名管理人如下:一堡陳培根、沈豬,二堡林啟輝、林明德,三堡黃玉階、鄭萬鎰。
四、祭孔與祈雨
在保安宮重修完成後至皇民化時期,廟方做了不少事情。其一是祀孔。因台北孔廟尚未興建完成,〝台北崇聖會〞主辦的祭孔典禮,早在大正十五年(1926)即在保安宮內舉行。昭和二年(1927)九月廿二日,台北崇聖會又於保安宮舉行祀孔典禮。
二是祈雨。明治三十五年,當地住民即因久旱而在保安宮祈雨。後中斷多年,至昭和十八年方又舉行。這是由地主代表陳錫慶為主事者,於五月十六日舉行,先請道士上表,儀式完成後,在陳氏的率領下,數十名農夫正式的參拜了台灣神社。
肆、保安的轉型與新生(1992-2003)
在過去農業時代,寺廟基本的功能在於提供信徒心靈慰藉的所在,也兼具凝聚族群意識與地方認同的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型態的改變,寺廟也必須面臨轉型的考驗,本宮自民國八十年代以來,快速地展開轉型與改造的工作,十餘年的努力下,取得相當的成就,搏得社會各界的矚目與肯定。
一、 內部整頓與再出發
為了增加服務效益,本宮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在八十三年新年時全面將信徒資料、收費、解祭、點燈、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作業,讓建檔、列印同步作業,此舉使整個信徒資料管理向前邁進一大步,也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
八十八年起為了開擴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本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之一。除了介紹本宮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和法會外,還有本宮歷史沿革、建築裝飾藝術、保生文教基金會、附設圖書館、藝文研習班等訊息。
另外,本宮於八十五年提撥三千萬,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在於推動傳統的美術、音樂、戲劇及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董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推動確有相當的成效,同時,也使本宮在宗教之外得與民眾有更深入的接觸與更頻繁的交流,使本宮和地方發展出更密切的關係。
二、 兩岸宗教交流
一般寺廟通常會回祖廟進香,以表達飲水思源並增加神明靈力的意義。早在日治昭和五年(1930)時,保安宮信仰圈三堡士紳便組織進香團,前往泉州府白礁慈濟宮祖廟進香。光復後戒嚴時期由於兩岸隔絕,祖廟參訪進香自無可能。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起,由副董事長廖武治帶領,三度前往白礁祖廟慈濟宮、青礁慈濟宮謁祖進香。此外,「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多次邀請白礁祖廟慈濟宮、青礁慈濟宮、泉州花橋宮及廈門、泉州、漳州三地吳真人研究會等來臺交流,並多次參訪本宮。
- Mar 20 Tue 2007 14:31
沙鹿慶安宮
沙鹿慶安宮
宮 址:台中縣沙鹿
電 話:04-26221351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 Mar 20 Tue 2007 14:28
元長鰲峰宮
元長鰲峰宮
宮 址:雲林元長
電 話:(05)788-2264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明末清初,移民台灣的先驅拓荒者,必需克服風大浪高的台灣海峽,方能踏上寶島。當時的渡海船隻是竹箅和木筏,在天候變化叵測的洋面上飄搖,抱著對台灣的美麗憧憬,想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追求新的生活。為求旅途平安,先民們恭奉南安縣芙蓉故里廟宇所奉祀的保生大帝,尤府千歲,中營太子及清水祖師的香火,登船渡海。幸獲神明庇祐,在驚濤駭浪中安然抵達台灣,並覓得元長這片沃野平原,做為安身立命之所,這一切都是隨身恭奉來台的神明所賜。
墾荒之初,移民們日日進行著斬棘闢地的艱辛工作,慘澹經營,若能換得三餐溫餐,倒也罷了,常在風不調雨不順的凶年,五穀不登,生計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並且盜賊橫行,到處燒殺擄掠,家家存糧本來難以自給,再遭搶劫,真是欲哭無淚,唯有無語對蒼天了。疾病又威脅著先民們的生活,醫藥不發達的時代,時有流行性瘟疫肆虐,生命在生死間飄忽,民眾怎不恐慌。平安與多福是任何人所渴望的,於是在道光年間,一位名叫李壇的莊民,冒險前往福建南安縣十六都芙蓉故里鰲峰宮,恭迎保生大帝軟身雕像和尤府千歲雕像各一尊,返回本地奉祀,早晚焚香膜拜。鄰閻有任何困難及不能克服的問題,無不叩拜保生大帝及尤府千歲李府千歲中營太子等神明,請示解厄之道。對莊民虔誠的祈求,果然得到神明的回應,多能逢凶化吉,避禍趨福,因而信眾日多,不出數年,民舍已難以容納參拜人潮。
當時有李符及李水田二位先生提議建廟,經莊民一體支持,於咸豐三年即西元一八五三年,擇吉地搭蓋草寮奉祀保生大帝及眾神明於現址,沿襲南安縣芙蓉故里的鰲峰宮為本宮名稱,有不忘本之意。自從建廟之後,本宮遂成為本地居民精神依附之所及信仰中心,因神靈顯赫,保庇居民度過層層難關,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各地慕名而來參拜者,不絕於途。本宮經逐年多次修繕,漸具規模,至日本治台的大正甲子年(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再度修建。(大修者有咸豐九年,大正十三年,十五年等三次。)
隨著本地產業日漸興隆,經濟水準提昇,每遇重大祭典或外地信眾謁廟交香,宮內擠得踵指交疊,寸步難行,乃有擴建之議。民國七十二年,擴大第十屆管理委員會,成立鰲峰宮重建管理委員會,著手擴建事宜,七十三年擇吉興工,七十六年底竣工,並舉行盛大的入火安座大典。
- Mar 20 Tue 2007 14:25
草屯龍德廟
- Mar 20 Tue 2007 14:22
學甲慈濟宮
學甲慈濟宮 董事長:吳玉柱 宮 址:台南縣學甲鎮濟生路170號 電 話:(06)783-6110 主祀神: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縣學甲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至於在臺灣建廟年代,各誌書紛紜難定,茲列舉如左: 《臺南縣志》卷一自然志云:「學甲鄉本為西拉雅平埔社,所以有後社、中社、下社仔之地名。唯漢人入墾甚早,康熙三十二(一六九三)年由張茂獲准開墾。在乾隆年間已建有『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 民國十五(一九二六)年,日人所編篡的《學甲庄鄉土誌》所述:「本庄居民大約在三百多年前,由中國福建省的謝姓、李姓,以及泉州陳姓、吳姓及劉姓等渡台開墾。」「『慈濟宮』:清嘉慶十一(一八O六)年,庄民董事謝金玉、莊盛、林鳴鶴等三名捐款二千圓,並倡導募捐建立,奉祀保生大帝。」 學甲慈濟宮建廟於清乾隆初年,由於學甲開發時期早在明鄭之時,移民們從故鄉迎奉守護神保生大帝來台,故而慈濟宮建廟就以當時起算。 保生大帝又稱為「大道公」,本名叫吳本,所以也稱為「吳真人」,宋代泉州同安白礁人,先民渡海來臺也把保生大帝分靈過來,在當時臺灣時常有瘴癘災疫,醫藥非常缺乏,生病大都求神保佑,保生大帝就成了移民們的守護神。學甲鎮的慈濟宮,每年都要舉行「上白礁」大典,就是送保生大帝回泉州祖廟謁靈的活動,是一種飲水思源的尋根祭典。 慈濟宮廟宇蒼古而金碧輝煌,門前有一對巨碩的旗杆,成為該廟的地標。最為珍貴的是,交趾陶及剪粘裝飾均為名師葉王(交趾陶)、何金龍(剪粘)作品,名師之作果然不同凡響,歷經百年各種人物依舊栩栩如生,形貌氣韻畢俏,令人嘆為觀止。 台南縣學甲鎮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是學甲地區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循例都得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場面盛大,熱鬧非凡,大致是目前台灣最有歷史、最有制度亦最具規模的『請水火』廟會,有時更擴大舉行『刈香』活動,俗謂『學甲大刈香』或『學甲香』,為西南沿海『五大香』最有紀律的一支,這種『氣壯乎天,萬眾同參學甲鎮;血濃於水,千秋不忘白礁鄉』的民俗廟會,在宗教取向之外,亦兼具社教與文化意義,向來備受關注與重視。 基本上,『學甲香』是由『上白礁』繁衍而來,早期的『上白礁』僅係其轄域 的一種神明祭慶,大抵再一九八一年前後,使變成今天這種舉台聞名的盛大廟會,期間有內在人為的自我膨脹,亦有外在力量的催化支援,更有時勢造構的微妙關係。學甲上白礁請水火意即迎請聖水及遙祭大陸祖廟,由學甲慈濟宮舉辦,轄區內含十三庄,初時大灣清濟宮亦在其中,而上白礁祭典也由二廟共同舉辦,後來在民國七十二年興建白礁亭後,慈濟宮因以白礁亭太狹窄為由,婉拒了清濟宮的禹帝入內與保生大帝平坐,遂引發了清濟宮的不滿,終於在民國七十七年退出了學甲上白礁,從此二廟斷香。 『上白礁』除了三個祭典儀式之外,另一個部份就是繞境,祭典是對神的節目,繞境則係對人的活動;上白礁遶境活動是從早到晚的一天活動,在清晨祭拜過保生大帝後,所有的藝陣及神轎由慈濟宮出發遶境下社仔、新寮、錦繡角、後社、下溪洲、中洲至頭前寮目的地先民登陸地頭前寮溪畔,並在白礁亭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白礁亭前並建有一紀念碑,整個活動大扺為出香─遶境─祭典─請水火─回程遶境 ─入廟的程序。十三庄和旅外鄉親為隆重上白礁祭典,參加各角頭廟、分靈廟除神轎外,都競相籌組或延聘藝陣前來湊熱鬧,一年盛於一年,繁衍成為一支大香陣,這支香陣再一九八一年達到最高潮,藝陣有一一五團,神轎有七十九頂,雖然這年因全省藝陣比賽,始有這種規模,但每年的祭典,藝陣都尚維持在七十團間,神轎也達六十餘頂,這是上白礁的基本隊伍,這種規模,不但在西南沿海頗為突出,就是全臺,恐怕也不多。 『上白礁』祭典遶境,每年的『香路』頗為固定,基本上是一天的行程,全體藝陣河神轎,在公內祭典結束後,由慈濟宮出發,經後社、光華、中洲而於下午五點左右到達前寮,在此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結束後,再依序經中洲、澎城、後社而返廟,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十點左 右可完成。然而,這種『學甲--頭前寮--學甲』一天香路的遶境模式,受到『神祐人霑』利益的,僅係學甲、中洲兩大庄而已,其餘的十一庄,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僅遶別庄,祈別庄之安,卻不能遶己庄,求己庄之安,因此,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慈濟宮遂有遶巡十三庄的三天『刈香』產生,即一般所謂的『學甲大刈香』,『學甲香』。 跟鄰近鄉鎮的「麻豆香」、「蕭瓏香」一樣,「學甲香」刈香活動的舉行,也一定會組蜈蚣陣,擔任香陣開路前鋒的任務。本陣的主辦廟宇是後社集和宮(位於學甲鎮一秀里),主祀保生大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帥、蜈蚣公。根據集和宮沿革記載,本廟初創立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十姓(本角主要十大姓氏居民,有劉、陳、柯、郭、史、蔡、周、林、蘇、黃)公廟,廟宇建立後歷經光緒二十五年(1856年),光緒二十八年(1859年)兩次重修。民國十八年,因舊廟多處破漏,地方人士黃立、柯宗、郭達、林碖等人發起重建,並更廟名為集和宮,民國五十六年再度重建,始有今日集和宮廟貌。 根據集和宮主任委員劉正上先生口述,本廟原先主神為福德正神,負責鎮守學甲社水尾,與新寮(今新生里)普濟宮所鎮守的水頭互為呼應,後來廟方又分靈慈濟宮保生三大帝、四大帝及中壇元帥來襄助鎮守,因為保生大帝神格高過土地公,所以才易之為主神。至於廟中為何會供奉蜈蚣公,集和宮總幹事陳新悖先生有詳細的說明。 陳新悖先生指出,集和宮蜈蚣陣是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陣頭先鋒,每年的「上白礁」「請水火」祭典,或聞名全省的「學甲香」三天刈香活動,都需要本廟組蜈蚣陣參加。起初,蜈蚣陣不是由集和宮所承辦組陣,而是由「下社角」白礁宮所裝閣,樣式類似藝閣的一種,後來因為「下社角」比較缺乏人力、經費等資源,才由本角頭(後社角)一戶有錢的黃姓人家所接回辦理,迄今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後社集和宮蜈蚣陣為龍頭鳳尾,蜈蚣棚是以十八塊木板連裝而成,由一百五十二人分二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坐三十六位小朋友(年齡限七至十歲,體重三十五公斤以下)扮演歷史人物,主要戲碼有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隋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十三齣戲目,每次出陣都不相同,全依於神明前「擲笅」結果而定。依照集和宮龍頭鳳尾蜈蚣陣的形制來看,應該是屬於藝閣中的「龍鳳閣」。 蜈蚣陣身上的龍頭、鳳尾,裝閣時才取出,活動結束後再保存好。但是,本廟自民國八十年起,因為神明指示,開始設位奉祀蜈蚣陣的龍頭、鳳尾,並取名為「蜈蚣公」,定壽誕為農曆的六月二十五日。為此,集和宮還特地請慈濟宮保生大帝降駕,替「蜈蚣公」找源頭,指出「蜈蚣公」是青龍神轉化,因輔佐保生大帝有功,奉旨冊封為大帝護衛,有鎮煞驅邪之能力。 |
|
- Mar 20 Tue 2007 14:18
中洲惠濟宮
中洲「惠濟宮」創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主祀保生大帝、中壇元帥、開基福德正神(清乾隆四十七年即建草寮奉祀),神威顯赫,保庄護民,香火鼎盛,是中洲社區的信仰中心。雖然,近年來社區內各里各角頭大都建立了屬於自己地方的廟宇,但是,「惠濟宮」在地方上及歷史上有其不可輕忽的地位。現今的「惠濟宮」經過多次的修葺及重建,整個宮貌於民國七十八年修建完成,前後共分三殿,其中廟頂改造為高層三川脊,全部以南式剪黏造型為特色,廟側左右配合搭建鐘鼓樓,所有工程,歷經八載而告完滿竣工。 體制 「惠濟宮」為配合政府政策,闡揚善良風氣,端正禮俗暨管理保護本寺廟財產、法物,設立管理委員會,並明定組織章程,並設立組織辦法,茲說明於後: 一、管理委員:分五棚戲,每棚戲產生委員三名計十五名 (內含主任委員,副主住委員各乙名)。 五棚戲源 一、 正月戲:正月十五日,慶祝元宵節,上元天官大帝 聖誕。例年:電影,布袋戲。二、 五月戲:五月初二日,慶祝保生大帝昇天千秋,例 年大演梨園(歌仔戲)。五月初三日,慶祝謝府元帥 聖誕。 雖然,近年來社區內各里各角頭大都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廟宇,但是,「惠濟宮」在地方民俗信仰上依舊保有神聖之地位;在整個中洲發展歷史上,其所扮演角色的價值,令人不容輕忽。 | ![]() 惠濟宮舊貌 ![]() 惠濟宮全貌 ![]() 正殿神龕 ![]() 後殿惠福寺神龕 |
- Mar 20 Tue 2007 14:15
民雄保安宮
中和村信仰中心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分大帝爺、二帝爺、三帝爺,大帝爺由溪口本廳分靈而來,三帝爺由嘉市北社尾雕金尊而來。
而二帝爺是早年由先人自福建白礁分靈香渡海至打貓南堡社溝瓜州。日據時期尚未興建廟宇之前,保生大帝皆奉祀於民宅,由本村爐主輪供奉,至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由王定先生等數人代表募款,以已利用日據舊集會所之材料創建廟宇,供信徒膜拜,命名保安宮。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召開信徒大會,何文卿先生提議:「本廟已經五十寒暑,原廟老舊失修且幅員不廣,需要重建」。建請信徒自行樂捐方式募款籌建乙案,幸得與會信徒表決通過,並成立本宮重建籌備委員會,由何主委聘任何錫麟先生為總幹事,何穎奇先生擔任出納,該會曾數次開會商議規劃力計,與積極募款,並承本村村長何榮二先生及社區理車長何石先生鼎力協助,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召開本宮工程開標,由新港鄉蔡淵洽先生承標並辦理合約,並請示保生大帝旨意,擇定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八日吉日吉時動上開工進行重建。
擇定於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歲次庚辰年十一月十九日四時)良辰舉行落成安座大典,恭請各方善信大德,撥駕光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保生大帝神威顯赫,時時顯靈於人問,救人濟世,普渡眾生,救世神蹟不勝枚舉。相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次英軍炸彈丟在當時輪值爐主何安邦住所,保生大帝顯神威,使這顆炸彈未爆開,在當時傳為佳話。
保生大帝最神奇的神蹟故事,當是明朝成祖永樂年問,文皇后得了嚴重的乳疾,御醫東干無策。保生大帝便化一道士,來到宮殿請視后疾,皇后乳疾便痊癒,宮中大小官員無不稱奇,成祖欲以金帛賞賜;帝爺卻騎白鶴翩然而去,皇室便晉封他為「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特賜龍袍一襲,並敕造宮殿,此後,人民便直稱他為「保生大帝」。並奉為醫。
- Mar 20 Tue 2007 14:13
後龍慈靈宮
後龍慈靈宮
宮 址:後龍鎮校椅里八鄰
電 話:037-721648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 Mar 20 Tue 2007 14:11
新屋保生宮
新屋保生宮 主任委員:郭朝 宮 址:桃園縣新屋 電 話:(03)486-1610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村保生宮距永安漁港約一公里路程,廟宇莊嚴寧謐,供奉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原係醫道靈驗而馳名,據當地民眾指出,該宮主神乃因求雨異常靈驗,民眾感恩而立廟。廟內設有清寒輔助金及長生俱樂部,老人社交活動得其所哉,社會公益事業不落人後。 清嘉慶年間,官方收租者郭明龍,因吳姓佃農家貧無力繳租,心生憐憫,願以家中安奉神像抵租,遂攜回鄉里供奉,適逢大旱,農地龜裂,難以施耕,郭明龍應民眾之請,祈禱神明,果然降下甘霖,村民欣喜萬分,從此,常至郭家祈願拜神,由於常至郭家祈願拜神,往返有所不便,地方民眾合議捐地建廟。 民國五十三年,信眾思及神恩浩蕩,家廟祭祀不便,乃由郭朝、劉吉、葉明露、葉記昌、陳玉才、葉成、葉祖乾、黃禮醮、黃金田、歐龍輝等發起建廟,該年十一月六日動工。動工之初,擲筶為定之時,在縱軸線上恰有一枚距今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前,為唐玄宗時「開元通寶」硬幣,相傳早期曾有地理師,測量過這個地方適宜建廟。保生宮裡掛滿了一盞盞的黃色燈籠,巨大而罕見的香爐在一片燈海中,益顯莊嚴與古樸,終日香火不斷。 |
|
- Mar 20 Tue 2007 14:09
台南仁壽宮
台南仁壽宮 主任委員:羅秋川 宮 址:台南縣歸仁鄉文化街二段十六號 電 話:(06)230-6568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宮奉神明: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 ◎尋根踏源 仁壽宮俗名大道公,據台灣府志記載,本宮創建於明鄭明期。宮內主祀之保生大帝神尊係三百餘年前,明定國公鄭源逵之部將吳鳩山,隨鄭成功來台,為祈海途順遂,乃自福建省同安縣白礁跪祈保生大帝金身一尊,隨身攜奉,安抵台島,初僅奉於吳宅。 後因大帝顯化,靈驗異常,地方人士多獲帝佑,特念神非廟無以憑依,人非神莫由庇護,乃有立廟之議,並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並於清雍正二年增建兩廂,規模始具。 而今本宮大帝聖威赫濯,香火鼎盛,宮譽盛傳,陪祀神明尚有: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虎爺、屈原,故四方善信紛紛前來掛香,其中以來自台中者最多,最盛時期曾有二十餘輛遊覽車之千人進香團,人聲鼎沸,薰香嬝嬝,祝禱不輟,蔚為空前盛況,夫宗教之動人者若此,各方善信若欲往本宮拈香參拜,共沐神恩,可搭乘台南往關廟客運車,至歸仁國中站下,步行約一百公尺,即可一睹古廟風采。 ◎建築物特色 本宮為一坐北向南、重簷歇山兩殿式建築。殿頂燕脊飛翹,雙龍脊飾,三星吉祥曲脊龍?騰然欲躍,脊柱飾以各式人物花鳥剪粘,光彩奪目。廟門入口處,雙龍石柱雕鑿渾厚,雙獅坐鎮三川門,前門神造形魁武,令人望而生畏。龍虎堵上,燕飛入懷等石刻或鏤空、浮雕,樸扭靈巧,匠心獨運。 步人前殿,左側鑲有一方光緒十四年刻立之古碑,右側側為民國五十年重建時,刻立之捐金芳名石碑,其光緒古碑,深具歷史價值。 殿頂雕刻八封圖案,「神恩浩蕩」匾額高懸兩旁殿壁則飾以「八山鬧東海」、「華容道」、「羅通掃北野馬村」、「蘆花河」等史事剪粘,栩栩如生,過天井即為正殿,主祀保生大帝多尊,其中鎮殿之大帝金身,高約一點五公尺,最具威嚴。木質鑲金之神鑨雀替重重,精周細琢,華美無倫。左鑨奉祀註生娘娘,右鑨供奉福德正神,共佑善信,同享權祀。 兩壁則飾以「寒江關」、「潼關」等史事彩繪、「孫臏敵海潮」「姜子牙陣西岐」、等故事剪粘,及「漢三傑圖」、「風塵三俠」「南極生輝」、「瑤池獻瑞」等石製與陶塑飾物相競爭輝,氣象萬千。本宮左右護院,為會議乃休閒活動場所,八角重簷鐘鐘鼓樓高架於上,其帷雕飾正與廟殿本身,相得益彰。如竟金亭佇立本宮左前方,右側則閘為涼亭,與之對襯。立於廟埕上,仰望巍峨富麗之神廟,令人萌生朝聖之心、思古之幽情。 ◎民俗大事紀 正月初九日,為玉皇大帝聖誕,俗稱天公生。 天公有生成保育萬物之德,為神之至尊,故禮極隆重。 仁壽宮在當日搭壇祀典,境內信眾前往廣場祀拜者人山人海。在祀典儀式中,本年度玉皇大帝正獻官由立法委員李俊毅、爐主劉允堯擔綱,與獻官由李清標、楊清春出任。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正獻官由鄉長林逢春擔綱,與獻官由陳錦輝、張主明出任。保生大帝、太歲星君列位眾神正獻官由縣議員陳特清擔綱,與獻官由仁壽宮主委羅秋川、副主委翁添丁出任。 |
|
- Mar 20 Tue 2007 14:05
蘆洲保和宮
蘆洲保和宮 主任委員:李澄清 宮 址:台北縣蘆洲市成功路182號 電 話:(02)2281-2536 主祀神明:保生大帝 配祀神明:太上道祖、中壇元帥、文昌帝君、註生娘娘 民國前一年,保生大地分靈到蘆洲建宮,名為「保和宮」經費由樓仔厝角、水湳角、溪墘角、土地公厝角、三重埔角、八里角及對岸崙仔頂角等七角頭共同負擔。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由境內七角頭主持豬公比賽,為蘆洲;八里、五股、三重等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位於蘆洲國小旁的保和宮,主祀神醫保生大帝,屬李姓家族之信仰。保生大帝俗名吳本。宋朝人,少年時學習醫術,學成懸壺濟世,深受鄉里百姓的愛戴。鄉民為緬懷他濟世救人的菩薩心腸,便為他建造廟宇,供世人祭祀,並稱他為『大道公』或『吳真人』。 |
|
- Mar 20 Tue 2007 14:02
台中元保宮
元保宮位於大雅路與進化北路,供奉的主神是傳說中的醫藥之神--保生大帝,專責民間南女老少的衛生健康問題,可見先民對身家性命重視之一般.
元保宮供奉二宮大帝,配祠註生娘娘.城隍爺,廟中有很多清代遺物,像古匾.金鼎.銅鐘.神桌等都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元保宮. 台中市大雅路220巷36號. 04-2052123
臺灣地區屬副熱帶氣候,先民移居來臺,往往因無法適應瘴癘之氣,造成水土不服,不時傳出瘟疫流行,為了免於病痛,先民遂有供奉醫藥之神「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的習俗。 前清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包括賴厝 等十七庄的村民,乃共同損資在現今賴村里梅川西路三段一0九號興建「元保宮」,主祀三官大帝和保生大帝,其間歷經兩次的重修,規模漸大。民國七十四年開闢進化北路經過廟宇左側,交通方便,香火更加鼎盛,廟方不斷建設,如今不僅設有鐘鼓樓、圖書館,更有中醫診所,是本市規模甚大的廟宇之一。 該廟有三株老樹被市府列為珍貴老樹,其中一株是龍眼樹,樹齡約二百年,高十公尺、胸徑約0.七公尺、胸圍約二公尺,位於廟埕內左邊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前,樹基幾已成中空,廟方用不鏽鋼加以支撐,雖然廟方盡全力搶救,但枝葉仍有枝萎的趨勢,樹幹也長出了若干木菇。 日治時代,有一位大屯區的日本藉郡守,為人仁慈忠厚,頗受民眾受戴,然而,卻時運不濟,其夫人有一年突然生了一場怪病,治療數月,連名醫都束手無策,並暗示他可以準備後事,但郡守夫人有天晚上卻夢見神明指示要至元保宮膜拜,連同那棵龍眼樹在內也要拜。郡守無可奈何只好姑且信之,遂取了廟裡的神符連同龍眼樹葉一起煎煮給夫人服下,沒想到不久便奇蹟似地痊癒,從此,夫妻倆每個月都會前來膜拜保生大帝,還用清酒灌溉這棵龍眼樹,同時將祭拜過的糖果和餅乾分食給在廟埕遊玩的小朋友,當時賴老先生都曾吃過。 此外,在元保宮牌樓的兩側還各有一株老榕樹。據廟方指出,這兩株老榕樹傳說是從北屯一帶移植到此,樹齡約兩百年左右,樹下都立有比橄欖球稍大的樹神石碑,供人祭拜。其中左側這株高約十一公尺、胸徑三.五公尺、胸圍七公尺。右側那株高約十公尺、胸徑二.四公尺、胸圍六.八公尺。可惜的是,左側的那株老榕樹於民國八十一年八月十九日突然傾倒,幸好是發生在深夜才未壓到人,廟方認為這也是保生大帝靈感之處。 事後,市府農林課派人瞭解,發現老樹的根部早已腐爛,根據專家的判斷,可能是廟方將老樹的基部以水泥封層,導致老樹無法順利吸收水份和養份,最後才會提早死亡。前年信徒又捐贈了二十萬元重新栽種一株約二、三十年大的榕樹,生長的情況尚佳。 而這次的事件剛好給了其他有大樹的廟宇一個啟示,最好讓大樹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不要任意在其基部加上人工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