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甲慈濟宮

董事長:吳玉柱
宮 址:台南縣學甲鎮濟生路170號
電 話:(06)783-6110
主祀神: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縣學甲市區中心,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至於在臺灣建廟年代,各誌書紛紜難定,茲列舉如左:

  《臺南縣志》卷一自然志云:「學甲鄉本為西拉雅平埔社,所以有後社、中社、下社仔之地名。唯漢人入墾甚早,康熙三十二(一六九三)年由張茂獲准開墾。在乾隆年間已建有『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

  民國十五(一九二六)年,日人所編篡的《學甲庄鄉土誌》所述:「本庄居民大約在三百多年前,由中國福建省的謝姓、李姓,以及泉州陳姓、吳姓及劉姓等渡台開墾。」「『慈濟宮』:清嘉慶十一(一八O六)年,庄民董事謝金玉、莊盛、林鳴鶴等三名捐款二千圓,並倡導募捐建立,奉祀保生大帝。」 學甲慈濟宮建廟於清乾隆初年,由於學甲開發時期早在明鄭之時,移民們從故鄉迎奉守護神保生大帝來台,故而慈濟宮建廟就以當時起算。

保生大帝又稱為「大道公」,本名叫吳本,所以也稱為「吳真人」,宋代泉州同安白礁人,先民渡海來臺也把保生大帝分靈過來,在當時臺灣時常有瘴癘災疫,醫藥非常缺乏,生病大都求神保佑,保生大帝就成了移民們的守護神。學甲鎮的慈濟宮,每年都要舉行「上白礁」大典,就是送保生大帝回泉州祖廟謁靈的活動,是一種飲水思源的尋根祭典。

慈濟宮廟宇蒼古而金碧輝煌,門前有一對巨碩的旗杆,成為該廟的地標。最為珍貴的是,交趾陶及剪粘裝飾均為名師葉王(交趾陶)、何金龍(剪粘)作品,名師之作果然不同凡響,歷經百年各種人物依舊栩栩如生,形貌氣韻畢俏,令人嘆為觀止。

台南縣學甲鎮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是學甲地區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循例都得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場面盛大,熱鬧非凡,大致是目前台灣最有歷史、最有制度亦最具規模的『請水火』廟會,有時更擴大舉行『刈香』活動,俗謂『學甲大刈香』或『學甲香』,為西南沿海『五大香』最有紀律的一支,這種『氣壯乎天,萬眾同參學甲鎮;血濃於水,千秋不忘白礁鄉』的民俗廟會,在宗教取向之外,亦兼具社教與文化意義,向來備受關注與重視。



基本上,『學甲香』是由『上白礁』繁衍而來,早期的『上白礁』僅係其轄域 的一種神明祭慶,大抵再一九八一年前後,使變成今天這種舉台聞名的盛大廟會,期間有內在人為的自我膨脹,亦有外在力量的催化支援,更有時勢造構的微妙關係。學甲上白礁請水火意即迎請聖水及遙祭大陸祖廟,由學甲慈濟宮舉辦,轄區內含十三庄,初時大灣清濟宮亦在其中,而上白礁祭典也由二廟共同舉辦,後來在民國七十二年興建白礁亭後,慈濟宮因以白礁亭太狹窄為由,婉拒了清濟宮的禹帝入內與保生大帝平坐,遂引發了清濟宮的不滿,終於在民國七十七年退出了學甲上白礁,從此二廟斷香。



『上白礁』除了三個祭典儀式之外,另一個部份就是繞境,祭典是對神的節目,繞境則係對人的活動;上白礁遶境活動是從早到晚的一天活動,在清晨祭拜過保生大帝後,所有的藝陣及神轎由慈濟宮出發遶境下社仔、新寮、錦繡角、後社、下溪洲、中洲至頭前寮目的地先民登陸地頭前寮溪畔,並在白礁亭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白礁亭前並建有一紀念碑,整個活動大扺為出香─遶境─祭典─請水火─回程遶境 ─入廟的程序。十三庄和旅外鄉親為隆重上白礁祭典,參加各角頭廟、分靈廟除神轎外,都競相籌組或延聘藝陣前來湊熱鬧,一年盛於一年,繁衍成為一支大香陣,這支香陣再一九八一年達到最高潮,藝陣有一一五團,神轎有七十九頂,雖然這年因全省藝陣比賽,始有這種規模,但每年的祭典,藝陣都尚維持在七十團間,神轎也達六十餘頂,這是上白礁的基本隊伍,這種規模,不但在西南沿海頗為突出,就是全臺,恐怕也不多。



『上白礁』祭典遶境,每年的『香路』頗為固定,基本上是一天的行程,全體藝陣河神轎,在公內祭典結束後,由慈濟宮出發,經後社、光華、中洲而於下午五點左右到達前寮,在此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結束後,再依序經中洲、澎城、後社而返廟,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十點左 右可完成。然而,這種『學甲--頭前寮--學甲』一天香路的遶境模式,受到『神祐人霑』利益的,僅係學甲、中洲兩大庄而已,其餘的十一庄,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僅遶別庄,祈別庄之安,卻不能遶己庄,求己庄之安,因此,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慈濟宮遂有遶巡十三庄的三天『刈香』產生,即一般所謂的『學甲大刈香』,『學甲香』。



跟鄰近鄉鎮的「麻豆香」、「蕭瓏香」一樣,「學甲香」刈香活動的舉行,也一定會組蜈蚣陣,擔任香陣開路前鋒的任務。本陣的主辦廟宇是後社集和宮(位於學甲鎮一秀里),主祀保生大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帥、蜈蚣公。根據集和宮沿革記載,本廟初創立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十姓(本角主要十大姓氏居民,有劉、陳、柯、郭、史、蔡、周、林、蘇、黃)公廟,廟宇建立後歷經光緒二十五年(1856年),光緒二十八年(1859年)兩次重修。民國十八年,因舊廟多處破漏,地方人士黃立、柯宗、郭達、林碖等人發起重建,並更廟名為集和宮,民國五十六年再度重建,始有今日集和宮廟貌。

根據集和宮主任委員劉正上先生口述,本廟原先主神為福德正神,負責鎮守學甲社水尾,與新寮(今新生里)普濟宮所鎮守的水頭互為呼應,後來廟方又分靈慈濟宮保生三大帝、四大帝及中壇元帥來襄助鎮守,因為保生大帝神格高過土地公,所以才易之為主神。至於廟中為何會供奉蜈蚣公,集和宮總幹事陳新悖先生有詳細的說明。 陳新悖先生指出,集和宮蜈蚣陣是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陣頭先鋒,每年的「上白礁」「請水火」祭典,或聞名全省的「學甲香」三天刈香活動,都需要本廟組蜈蚣陣參加。起初,蜈蚣陣不是由集和宮所承辦組陣,而是由「下社角」白礁宮所裝閣,樣式類似藝閣的一種,後來因為「下社角」比較缺乏人力、經費等資源,才由本角頭(後社角)一戶有錢的黃姓人家所接回辦理,迄今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後社集和宮蜈蚣陣為龍頭鳳尾,蜈蚣棚是以十八塊木板連裝而成,由一百五十二人分二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坐三十六位小朋友(年齡限七至十歲,體重三十五公斤以下)扮演歷史人物,主要戲碼有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隋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十三齣戲目,每次出陣都不相同,全依於神明前「擲笅」結果而定。依照集和宮龍頭鳳尾蜈蚣陣的形制來看,應該是屬於藝閣中的「龍鳳閣」。

蜈蚣陣身上的龍頭、鳳尾,裝閣時才取出,活動結束後再保存好。但是,本廟自民國八十年起,因為神明指示,開始設位奉祀蜈蚣陣的龍頭、鳳尾,並取名為「蜈蚣公」,定壽誕為農曆的六月二十五日。為此,集和宮還特地請慈濟宮保生大帝降駕,替「蜈蚣公」找源頭,指出「蜈蚣公」是青龍神轉化,因輔佐保生大帝有功,奉旨冊封為大帝護衛,有鎮煞驅邪之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