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閩南桃源春安廟
清朝道光年間,閩南人到大田縣桃源一帶打工,種田、做生意,後來蓋房建鋪定居桃源,歷經繁衍傳承,逐漸興旺起來。
清末在街道靠河邊的地方建寺廟一座,因是永春、安溪人倡建,故各取一字定為春安廟,亦稱閩南廟。桃源本地人稱下府廟。
春安廟始建於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春安廟原供觀音、文昌、關帝、土地公、靈主公等。清末桃源一帶賭花會盛行一時,每年二月,「眾神佛下降」之吉日,大張旗鼓迎神拜佛,從外地請來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會後保生大帝、張公聖君托夢給主事說我佛不回去,要鎮住春安廟,所以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便成了春安廟的鎮殿祖師。
據傳張公聖君(法主公)原從事巫術,後拜吳本為師,普濟眾生,被稱為張真人。吳本曾被皇上賜龍袍一件,後被張公借去不還,在吳本二進皇宮時,皇后見他沒披龍袍,問明原由後將自己的龍袍賜給吳本。因此,在裝塑時,保生大帝身穿的龍袍較小,須在前襟打結,而張公聖君穿的龍袍則較寬大。張公聖君為答謝吳本的恩,凡他坐供的寺廟,正殿都讓位給保生大帝。
春安廟的張公聖君是由漳平麥園南坑村虎符分香,保生大帝由南安分香,並可掛「威靈顯赫」。現在廟中的張公聖君塑身,香爐和兩對燭台、一把七星劍仍是清道光已末年保留下來的。


 


泉州花橋宮
宋紹興間建。神吳本,宋時同安人,業醫活人,景佑年間(1034--1037年)化,鄉人肖像祀之。明永樂(1403--1424年)時,進封保生大帝。花僑真人廟即花橋慈濟宮,民間簡稱「花橋宮」,址在今泉州市區中山南路西畔花橋亭。
相傳宋傳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繼,吳本急率弟子,前來救治,活人無數。吳本逝世後,人們感念他的功德,特地在他當年懸壺駐足之處---花橋亭的一所客棧,立廟崇奉,成為閩南地區興建於紹興年間的崇奉吳真人的三大名廟之一。
吳真人為民間對吳本的尊稱,泉州人又尊稱為「花橋公」。現存的花橋宮為單間懸山式木構斗拱舉架,外門作牌樓式的磚石建築,宮門上高懸著明末大書法家張瑞圖(明代泉州府晉江縣人)書寫的「真人所居」匾額。據說原有神座除尊奉吳真人外,還附祀有相傳是棄官從吳本學道行醫的江仙官和張聖者。花橋宮之左有「仙姑亭」,傳系奉祀吳真人門徒鄞仙姑,但早已僅留房屋,除有獨立門面外,內裡已與花橋宮連城整體。
據老人相傳,花橋宮(花橋真人廟)建立後,就有善信者前來獻藥,交廟祝贈與需藥的患者,或捐錢托廟祝購藥送人,而很多患者或家屬也聞風前來取討。這樣,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便成為花橋宮吳真人信仰活動的一大特色。
但由於長期處於自發階段,而前來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廟祝們感到頭緒紛繁,應付不了。
因此,花橋宮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創立泉郡施藥局,兩年後改稱泉州府施藥局,統一辦理有關事務,並任用常住人員,擔任各項具體工作,從而使花橋宮的慈善事業開始進入有組織的階段。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因泉州連年鼠疫流行,施藥任務繁重,由泉州著名紳士黃搏扶、黃懋烈、吳桂生、陳仲瑾、曾振仲、楊家棟等人發起,籌建花橋善舉公所,地址設在花橋宮內,擴大董事名額,把各種慈善事業劃入這一機構統一管理。泉州府施藥局即改名為花橋施藥飼,為善舉公所轄下的最大事業單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