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醫神與藥王


我國自有醫藥就有對醫藥之神的崇拜,朝廷的醫藥之神是三皇,從元代開始祭祀。《續文獻通考·群廟》記:(元)成宗貞元初,命郡國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以醫師主之。明代世宗嘉靖十五年,帝作聖濟殿奉安先醫之神,歲時致祭。順治元年定祭先醫之神之禮。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伏羲嘗草治砼以治民疾,……神農磨蜃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五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愛著《木草》,……黃帝咨於岐、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1]。三皇是古代聖王,所以他們也被稱為醫王。在三皇之後,歷朝歷代又出了不少名醫,這些名醫多被後來的醫家和百姓奉為醫藥之神。但通常情況下都被稱為藥王,因為醫生主要是用藥來治病的。民間信奉的藥王很多,主要有3個,一是春秋時期的扁鵲。唐宋時,扁鵲被醫家奉為老師。《宋史》記載仁宗時的一段事:景元年仁宗不豫,被許希針愈。命為醫官,賜緋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又向西拜。帝問原故,希回答:扁鵲,醫師也,敢忘師乎?請以所得全與扁鵲廟。仁宗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二是唐代孫思邈。三是唐代韋慈藏。


唐以後民間奉祀的醫神或藥王,大都為孫思邈。有關孫思邈的傳說很多,主要是他為龍王之子治癒目疾,龍王為感謝他,把龍宮裡珍藏的3000秘方送給他。孫思邈把龍宮秘方加到他的《備急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中,使此二書更珍貴了。還有一傳說,是他在去看病途中被老虎吃掉坐下叫驢,於是他寫了一道符,命老虎來當坐騎。又說他為老虎治好了牙痛,老虎為感謝他自願當了坐騎。所以,唐以後的醫家,供奉的藥王孫思邈像的形式大都一樣,為坐虎針龍,旁有對聯:龍因目疾離蒼海,虎為牙疼出杏林[2]。普通的藥王廟內塑的藥王神像,其形象多為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儀態厚樸。有的藥王身邊塑二童,一捧藥缽,一托藥包。有的身邊還臥一隻老虎,其實還是孫思邈。除了孫思邈外,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扁鵲、華佗、邳彤、三韋氏(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李時珍有時也被稱為藥王。北京天壇藥王廟是明代武清侯李誠銘所建,廟祀伏羲、神農、黃帝及秦漢以來的名醫。在該廟裡,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被塑造成人們想像的神的化身,即伏羲蛇身、麟首、龍唇、龜齒;神農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執藥草;黃帝附函挺朵,修髯花瘤,袞冕服。黃帝的左次為孫思邈,右次為韋慈藏。韋慈藏,左將一丸,右蹲黑犬,人稱藥王也。(但在傳說中,將黑犬的應是韋善俊。《列仙全傳》卷五云:韋善俊,京兆人……遇黑犬繞施不去,因畜之,呼為烏龍。


藥王之側安排的是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大名醫:三皇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佗;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由於北京天壇藥王廟裡的藥王是韋慈藏,那麼左次的孫思邈就該是醫神了吧。此外,我國還有只奉祀醫藥之神神農的神農廟。對佛教徒而言,他們奉祀的應為南無藥王佛菩薩,又南無北方九十九佛百千萬同名大藥王菩薩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3]。上面敘述的是我國中原地區傳統的對醫神或藥王的奉祀,但是福建的醫藥之神信仰又如何呢?


二、五代以前福建醫藥信仰的一般情況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成於弘治己酉(1489年),刊於弘治庚戌(1490年)。查該志祠廟、宮室、寺觀部分,未見有神農廟或藥王殿。但在其寺觀部分,見有五代以前建的藥師寺院4所,即連江縣五代(936~943年)晉天福時建的藥師院;福清縣(904~907年)唐天祐建的藥師寺;閩清縣唐咸通二年(861年)建的藥師院;建安縣(今建甌)南唐保大(943~957年)間建在將相里的藥師寺。另有懷安縣(今閩侯)建於宋開寶八年(975年)的藥師院;邵武縣宋咸淳(1265~1274年)建在三十都的藥師寺;建陽縣元至順四年(1333年)建的藥師寺;建安縣建於元至正(1341~1370年)的藥師寺及未知年代建的晉江縣藥師寺;龍巖縣聚集里的藥師院;建寧縣黃舟保的藥師寺;莆田縣的大藥師庵與小藥師庵;仙遊縣的藥師庵;福寧州本州(寧德地區除寧德、福安以外的)在舊萬安里的藥師寺等11所。從這些藥師院(寺、庵)的建築年代及其起名看,它們奉祀的應是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而非藥王神農或孫思邈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中醫藥起源於北方,北方人認為人生病是體內循環失調,必須吃藥調理以求平衡。


而南方的福建地處亞熱帶,這裡古代森林密佈,沼澤遍地,福州五里亭至鼓山間多用命地名可為佐證。氣候潮濕悶熱,十分有利於細菌、病毒及蚊子、蒼蠅、蠓(閩南俗稱黑蚊子)及老鼠的繁衍生長。因此,瘟疫的發生就很難避免。再加上福建開發較晚,對中醫藥的認識也比不上北方。《德化縣志》載:(德化)邑介叢山,地高而寒,巖谷間陽曦罕照,嵐氣鬱深,晨起山村盡失。每值陰雨,霾霧霏霏,迷離竟日。春夏之交,梅雨連旬。盛暑時,西北諸裡有被不撤絮者。八九月間,人嬰瘴虐,十室九臥,鮮知醫藥。由於鮮知醫藥,閩人就認為生病是因得罪鬼神,鬼神才降罪下來。如(唐)開元末,新羅(今龍巖)縣令孫奉先晝坐廳事,見神曰:吾新羅山神也,今從府主求一牛為食。奉先請以羊豕代,神怒。於是疫癘大起,奉先亦病亡。因為是得罪鬼神才生病,所以要請巫覡作法驅鬼禳災而不是去看醫生。閩俗左醫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過醫門十才二三,故醫之傳益少。[4]百姓信巫覡信道士,信丹藥信符水,並因此養成信巫鬼,重淫祀的習慣。俗當瘟疫,其疾一起,即請邪神奉事於庭,惴惴然朝夕禮拜,許賽不已。幸而病癒,又令巫做法事,以紙糊船,送之水際,船出入皆閉戶避之。[5]然而,對神的信仰,福建各地是不相同的。閩西北上四府大多信巫,而沿海下四府各縣較為信神。


在下四府各縣,有舁神尋藥之俗,其所舁的神不必一定是醫神。病家或舁神廟神,或舁家所祀神,顛簸而行,至藥肆前,像重,止不能行,隨取肆中藥,次呈像前,如是則像復輕,乃舁而歸。不論何藥,購而服之,雖死不悔。在下四府,又有做平安的風俗,地方遇時疫,輒先期祈神,後擇吉醵資於社廟建醮曰做平安。屆時僉定首副及總理,於廟前豎木為旗竿,高丈許,先期素食,至期祭品甚豐,延道發表誦經,各家點燈演劇宴客,名曰謝天地。大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舉行。[6]這是整個自然村的行動,且是一般的為免除翌年疫癘而作。對於個別家庭或個別人的獨特病例,事急時就要求具體的醫神。上段所敘述的舁神尋藥做平安活動見載於宋以後的書籍,應是明清時期閩南一帶的風俗,但一種風俗總有其形成、發展的原因及過程,而產生於下四府的較為信神的基礎上則是可以肯定的。


三、兩宋期間福建對醫藥之神的造神


兩宋期間福建發生了造神浪潮,其中最主要的是對醫藥之神與航海之神的造神,其原因有3點:


1、中原地區對福建的3次大移民在北宋前已完成,外來移民與先住民己相對融合;


2、福建政局相對平穩,瘴癘瘟疫取代戰爭成了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第一大隱患;


3、經過隋唐以來的開發,福建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對中醫藥有了初步認識,有些人不再信巫而信醫。


由於人口增多,出海打魚成了沿海居民的主要謀生手段,因此福建的造船技術提高了,航海也成了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兩宋期間福建有許多醫術如神的人,如建寧葉道。葉道名法廣,建寧人,不飲酒茹葷,專行三壇五部法驅邪治病。甌寧暨存真。人有疾病,飲以法水立愈。……元至正見賜號定應通覺惠昭普濟大師。邵武韋道人。煦寧間來往邵武市中,或寓寺觀。初,徐熙春市酒邑西門外,有井。道人每乞酒於婢,婢與之,道人無日不來。熙春知之,撻婢傷。道人以百傷丸餌婢,立愈,並教之制方——與水傾入井中再制,即取此水,可療百病。後服之多驗。[7]但這些道士和尚並未成為醫神,或成為醫神而香火不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醫術多玄虛,不能令人信服。兩宋期間福建也建了一些雖不是奉祀神農或孫思邈,但雨疾疫,禱之輒應的廟。如建安縣龍城廟廟之神,唐睢陽忠靖王也。雨疾疫,禱之輒應。如浦城縣安邊廟廟祀二神,一是黃寵,一是范滔,皆下沙人。


唐末,閩中亂,寵為制置鎮節級,范為廂虞候,皆有戰功而亡,後人為立廟。……旱澇疾疫,禱之輒應。[8]但這些神後來也未成為區域性醫神。究其原因,只能說他們本來就不是醫生,他們更重要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然而,兩宋時期福建確實出現了幾位區域性的醫神,他們後來還東渡台灣,成了今天台灣人的醫藥之神。吳本(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龍海角美白礁人,祖籍河南濮陽。吳本家貧寒,17歲起雲遊各地,遍訪名醫,虛心求教,收集秘方,經過實踐揣摩,遂精通醫理。後在家鄉結茅為舍,業醫濟人不分貴賤,按病授藥藥到病除。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上山採藥,不幸落崖身亡。鄉人於白礁建祠塑像紀念之。著有《吳本本草》。吳本醫術高超,在民間有許多崇拜者。其後曾任南宋兵部侍郎的永春人莊夏(?1217)在治漳州時為白礁慈濟宮撰《慈濟宮碑》,記錄了吳本生前不茹葷,不受室,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食病者,雖沉痼奇症亦就痊癒。是以癘者、瘍者、癰疽者,扶舁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侯無問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咸以為神。因為吳本以全活人為心,吳本死後,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這是造神的開始。吳本不但生前醫術高超,死後也顯靈驗,連朝廷官員都加入造神隊伍。兵部侍郎莊夏曾說:嘗見今樞密曾公言:幼年苦風,頭瘍幾禿,就侯醫輒愈。嘉定九年(1216)丙子歲,右股赤腫,人如杯口,惟禱於侯,不事刀匕之劑,未幾日而平復。』」又如,宋乾道間泉州學錄宋英患背瘍,褥之於漳之石礁神祠,有靈驗。宋英為感恩而在泉州育材坊建慈濟宮。宋朝廷自乾道七年(1171年)封吳本為大道真人起,一發而不可收,慶元二年(1196年)封忠顯侯,嘉熙三年(1239年)封正佑公,淳祐元年(1241年)封孚惠真君,德祐元年(1275年)封孚惠玄道普真君[9]。


明太祖封昊天御史靈醫真君(1372年),明仁宗封恩主昊天金闋御史慈濟靈醫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1425年)。加上宋明兩代朝廷的推波助瀾,確立了閩南人對保生大帝吳本的信仰,同時在地域上,也擴展到漳泉一帶。兩宋期間閩南地區還出了2個醫神,一為三坪祖師;一為清水祖師。但閩南人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是全方位的,因為他們都能驅鬼、祈雨、預測未來(出簽)、保平安,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福州地區及閩東地區信仰的醫神是臨水夫人。關於臨水夫人的姓名、籍貫、出生年代,有許多種說法。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載:夫人名(陳)靖姑,古田縣臨水鄉人。閩王時,夫人兄守元有左道。《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陳四夫人祖居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也。……時生於大歷元年甲寅歲,……因諱進姑。清·謝金鑾的《台灣縣志》則云:夫人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祈雨,尋卒,年祗二十四。卒時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陳靖姑死於難產,所以臨水夫人的主要職能是保護生產的婦女和兒童。這一信仰甚至傳到浙南,清·潘紹詒《(光緒)處州府志》云:順懿夫人廟,在麗水縣治西,太平坊鶴鳴井南,妃閩中女子陳靖姑。清·彭潤章《(同治)麗水縣志》云: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歲、週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雖然如此,陳靖姑手下還有三十六宮婆巡護各地,剷除妖魔,維護正義,因此臨水夫人還成了閩江流域的護法神。臨水夫人的造神當從宋代開始,據《建寧志》記載:宋時浦城徐清叟子婦難產,夫人幻形救之,謝之不受,問其姓名里居,但曰:古田人,陳姓。後徐知福州,令人至古田訪之,見廟中像,悟為夫人幻身,乃請於朝,加贈封號。


因此,宋淳祐中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元朝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的古田人張以寧為古田縣臨水夫人祖廟撰的《順懿廟記》,詳細敘述了臨水夫人的造神經過:古田東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於唐,賜敕額於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於八閩,施及於朔南。事始末具宋知縣洪天賜所樹碑。皇元既有版圖,仍在祀典。浙東宣慰使……會廣其規,未克就事。及至正七年,邑人陳遂嘗掾大府,……申請加封[10]。 


四、台灣對醫神保生大帝、臨水夫人信仰的確立


閩人入台最早的大致可前推至北宋,據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蘇欽為本家族族譜《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寫的序言稱:(蘇氏家族)分於仙遊南門、興化涵頭、泉州、晉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龍溪、台灣,散居各處。其後,閩人入台有3次移民高峰:


1、明天啟年間始,在日本的福建海澄人顏思齊、南安人鄭芝龍等28人因受不了日本幕府與領主的雙重欺壓密謀起義,事洩後逃入台灣,他們招募大批福建災民入台墾殖。此次移民多達數萬。


2、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除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之後,福建又一次出現移民台灣的高峰。據一般估計,此次移民一二十萬人。


3、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由於康熙實行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海禁,台海兩岸的閩人難以溝通親情。乾隆中期,乾隆皇帝批准了福建巡撫吳士功的《題准台民搬眷赴台疏》,於是閩人通過各種親戚關係移居台灣。移居台灣的移民要承受渡海危險,拓荒環境異常惡劣,土著民突襲,不同地區移民爭奪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巨大壓力,他們只得祈求神明護佑。


移民首先要橫渡風信潮汐變幻莫測的台灣海峽,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甚至是嚴苛的海禁條件下,為避過清軍水師的搜捕,為免遭大風大浪傾覆船隻而葬身魚腹的厄運,人們首先要祈求航海保護神的保佑。福建的航海保護神是天后媽祖。因此,媽祖娘娘來到台灣。到達台灣的移民面對著瘴癘橫行、瘟疫肆虐的惡劣環境,在醫療條件極端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只有祈求醫神藥王的保佑。而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多為福建漳泉人,他們把對醫神保生大帝的信仰帶到台灣。台灣規模最大的奉祀吳真人的廟宇台北保安宮之重修碑文記載:台北初屬淡水廳治,設置較後於南,其時草昧雖開而氣候之不齊,水土之尚劣,……往往中人輒成,眾患苦之。念非乞靈帝座,無以奠我邦族。渡海赴我同安之白礁,奉迎香火,立祠而虔祀焉。保生大帝的分身最早是在什麼時候來到台灣,應是在明末。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據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今台南縣新化鎮)矣![11]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時,從軍的龍海白礁士兵隨軍帶著一尊從家鄉請去的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渡海東征。


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十一日,鄭軍在台南的頭前寮將軍溪畔平安登陸,於是決定建廟將此次請來的保生大帝神像供奉起來,這就有了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12]。由於台灣的人口構成中漳泉人約占80%,到1918年,台灣有保生大帝廟109座,占主神寺廟數的3.14%[13]。到1991年,台灣加入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有253座,其它未統計的規模較小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據說有五六千座,台灣確立了對保生大帝的醫神信仰。


閩南人到台灣還帶去了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值得一提的是清水祖師,因為清水祖師是泉州安溪人的主祀神。從明·嘉慶、萬曆年間至鄭成功收復台灣,安溪人也曾3次大批移民台灣。康熙年間安溪人李光地任大學士,舉薦晉江施琅領兵收復台灣,施琅至台灣後多方關照安溪人。安溪人把清水祖師的分身帶到台灣,建祖師廟奉祀。可以說,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廟。到1918年,台灣的清水祖師廟有36座,占台灣主祀神廟數的1.04%。福州地區和閩東地區民眾到台灣去的,也一定會把臨水夫人的分身請到台灣。因為臨水夫人是保佑產婦平安生產的神,而移台閩人的蕃衍是離不開生產的。例如台南是閩南人佔絕大多數的地方,在台南東安坊就有一座臨水夫人廟。


台灣還有許多神農大帝廟,但神農大帝不僅用藥材治病,還發明原始農業,使之進入削耜翻土、磨蜃而褥時期;發明家畜飼養,從事原始制陶業和紡織操作。移民們在台灣建神農大帝廟,恐怕更多的是把神農大帝當成農業之神來奉祀,祈求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參考文獻:


[1] 趙文.慈悲·智慧·大行·光明——藥王孫思邈及其他[J].文史雜誌,1995(2):3637.


[2] 陳蘭.藥王孫思邈[J].民俗研究,1995(2):8687.


[3]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25.


[4] 宋·梁克家.三山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633.


[5] 陳衍.(民國)福建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3142.


[6] 陳支平.福建宗教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524525.


[7]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380382.


[8]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826.


[9]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54.


[10]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04406.


[11]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12] 周立方,陳國強.閩台吳真人崇拜與兩岸學術交流.見: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閩台文化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18.


[13]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