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過去農業時代,寺廟基本的功能在於提供信徒心靈慰藉的所在,也兼具凝聚族群意識與地方認同的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型態的改變,寺廟也必須面臨轉型的考驗,本宮自民國八十年代以來,快速地展開轉型與改造的工作,十餘年的努力下,取得相當的成就,搏得社會各界的矚目與肯定。


一、        內部整頓與再出發


為了增加服務效益,本宮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在八十三年新年時全面將信徒資料、收費、解祭、點燈、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作業,讓建檔、列印同步作業,此舉使整個信徒資料管理向前邁進一大步,也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


八十八年起為了開擴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本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之一。除了介紹本宮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和法會外,還有本宮歷史沿革、建築裝飾藝術、保生文教基金會、附設圖書館、藝文研習班等訊息。


 


另外,本宮於八十五年提撥三千萬,成立「保生文教基金會」,在於推動傳統的美術、音樂、戲劇及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董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推動確有相當的成效,同時,也使本宮在宗教之外得與民眾有更深入的接觸與更頻繁的交流,使本宮和地方發展出更密切的關係。


二、        兩岸宗教交流


一般寺廟通常會回祖廟進香,以表達飲水思源並增加神明靈力的意義。早在日治昭和五年(1930)時,保安宮信仰圈三堡士紳便組織進香團,前往泉州府白礁慈濟宮祖廟進香。光復後戒嚴時期由於兩岸隔絕,祖廟參訪進香自無可能。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起,由副董事長廖武治帶領,三度前往白礁祖廟慈濟宮、青礁慈濟宮謁祖進香。此外,「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多次邀請白礁祖廟慈濟宮、青礁慈濟宮、泉州花橋宮及廈門、泉州、漳州三地吳真人研究會等來臺交流,並多次參訪本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