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鎮上放蜂炮
□元月十五日入夜
□鹽水鎮武廟里武廟
□關聖帝君
鹽水舊名大龜肉;又稱月津或月港,自明鄭部將何積善、范文章
率軍屯田,以及參軍陳永華次子陳漢光領民入墾以來,在雍乾時期已
形成市街,並為閩、廈一帶的貿易港,和府城(台南)與諸羅(嘉義)間
的中介宿站,商務繁忙,輻舟雲集,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
之稱;可是光緒元(一八七五)年的月津港淤塞,十一(一八八五)年的
瘟疫和廿一(一八九五)年的「伏見宮貞愛親王登陸大屠殺,終導致鹽
水的「繁華轉頭空」,再加上第二次世界戰爭末期盟軍的焦土轟炸,
更使得鹽水從此走下了璀燦的歷史舞台!然而每年元宵節的「放蜂炮
」,並沒有被歷史湮沒,它依然是鹽水人的「瘋狂」行動!
鹽水鎮的燃放蜂炮,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由來典故,說
法有多種,最通俗的故事是:光緒十一年,鹽水地區流行霍亂瘟疫,
亡傷慘重,庄民遂求神於關聖帝君,選擇正月十五日的晚上,出巡遶
境,綏靖地方,神轎所到之處,各戶皆燃放爆竹,終驅走瘟疫;爾後
庄民為感念關老爺的「顯聖伏魔」,乃依例行事,於每年元宵舉行,
而演變成為今天台灣一個重要的「蜂炮之城」。
蜂炮造形皆以木條為基架,內置千百支各式的沖天炮,炮心相連
,外形再加以裝飾,使其造形化,但大小不一,民宅皆小型,公司行
號、民間團體或賺大錢者則多大型,每座燃放時間大約三至八分鐘,
每年燃放的大小炮城,都在三百五十座光景。
數十年前的蜂炮,大多自己動手製作,但近二、三十年則多委人
設計製作,已儼若一項專門技術,尤以大型蜂炮更是爭妍鬥勝,力求
突出,余新賀、余慶長父子和黃慶堂先生都是此地的製作好手;民國
七十四、五年連續兩年的春節過後,武廟都在廟前空地舉行造形比賽
和展覽,七十七年更集中於鹽水國小禮堂公開展示,可見競美之一斑
!今天,「鹽水蜂炮」已名聞遐邇,早有「輸出」的記錄,如虎尾鎮
中元普度、土城聖母廟元宵夜所燃放的蜂炮,即都來自鹽水。
燃放蜂炮由入夜六點開始,一直到凌晨三、四點才結束。二、三
十頂以鐵絲網罩封的神轎,在「全副武裝」的轎伕推扶下,兵分兩路
,由武廟出發,遊遍鎮內大街小巷,所到之處,鞭炮響徹雲霄,同時
也是燃放蜂炮之時,「主家人」把炮城抬到馬路中央,先撕下寫有「
恭祝文衡聖帝千秋」的紅紙,祭拜後火化,這表示已把這座炮城獻給
關老爺了,然後引燃炮心,說時遲,那時快,沖天炮響著如口哨般的
尖銳叫聲,有如蜂群齊攻,奪人心魄,觀賞者則如驚弓之鳥,哇哇大
叫!而神轎亦在此時「犁轎」受禮。
雖然放蜂炮有著「明顯可見」的危險,而社教單位也一直在要求
改良,可是鹽水人卻仍樂此不疲,畢竟它是鹽水人生活中最精彩的一
部分,也是凝聚團結力的最佳活動。
- Mar 26 Mon 2007 10:59
元月令 鹽水鎮上放蜂炮 武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