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西元一六六五年)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參軍,駐軍本寺附近,時間晨鐘暮鼓,乃尋聲至寺,見二人於寺內誦經禮佛,微妙莊嚴而有所悟,見寺境優美,外苑左右環山,叢林茂密,景色秀麗,自然形成優美之景象,經勘查地理名曰「龍蝦公出港」穴地,正宜闢為佛門聖地,因是披荊斬棘,於興工中挖出菩薩相一尊及石香爐一具,現均供奉,保存寺中,翌年三月竣工,命名為赤山龍湖巖,並迎請福建高僧參徹禪師(又明擇參)前來駐錫,當時本寺佛、法、僧三保具備,為台灣省最早的佛門寶剎之一,參徹禪師亦稱本巖第一代開山祖師。
寺成之後,初僅供奉觀音菩薩聖像一尊,繼因善信朝拜日益增多,代代相傳,因而不斷增建殿宇,至民國四十四年,頌協老和尚任住持時,新建大悲殿一座,及兩側增建寮房若干間,未久又將中殿改建一新,寺宇更行巍峨宏麗,整潔莊嚴,及至老和尚圓寂後,其弟子四眾,為感其對本巖興建之功,特為老和尚增建紀念樓及舍利殿各一座,永留崇祀。
近數年來,寺內增設佛學班,使教內外青年,對佛教教育有更深之認識,以培植其善根,俾住佛法日益宏揚,民國六十一年,重建前殿及兩側寮房環湖道路,環湖欄杆等巨大工程,耗資數千萬,殿宇環境煥然一新。
近將增設火葬場並興建寶塔,赤山龍湖巖,早已成為佛教聖地,且兼風景名勝優美之觀光地區。
![]() | ![]()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