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諭示﹕
滄海桑田,台江內海東灣中「含西魚多」、俗稱「突鼻仔」故謂「含西港」。當時台江內海含西港與直
加弄港堪稱二大港,含西港乃貨物及五穀交易之港口、有大帆船入,至少六千人來往貿易,可說人富地
庶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後因江道塞而在今「港墘」之台江內海大帆船只能行駛至「港墘」不得而入含西
港,而由小舢舨接至舢舨頭而入。含西港隆盛時期住民有二千餘户,早期先民聚落分佈轄內黑士角、東
户、中户、西户、大巷溝、十稜仔、後田堀、宅內、黃麻堀等。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豪大雨
灣裡溪改道,溪水大氾濫連同港口一同毁之。先民也因此遷居至今中州、塭內、蚶寮、樹仔腳一帶。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九日
天運歲次丙戍年六月十四日夜 保生大帝諭示文
俗稱: 含西魚又稱突鼻仔
學名: 長頜綾鯷
學名 Thryssa setirostris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長頜棱鯷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突鼻仔、含西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18 cm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10 - 13 公尺
棲所生態 沿近海表層魚類,濾食性,以浮游動物為主,輔以多毛類、端腳類。亦常可於河口區及內灣區 發現。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阿曼灣,東至所羅門群島等,北至台灣,南至阿拉夫拉海、澳洲等皆產。台灣各地皆產,以北部及澎湖海域較多。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焚寄網、底拖網及流刺網,全年可產,西部沿海產量較豐,體薄肉少,通常曬成魚乾出售,或製成魚粉作為飼料之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