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適合對象
親子共學、校外教學、DIY族

適合季節
四季皆宜

適合月份
全年

推薦時段
白天、夜晚(賞星夜拍)


● 簡介:


這座充滿恩典的奇異教堂,比任何一座城堡都堅固,因為,它承載了跨國的大愛、希望、信心與夢想。

從日本到台灣,東京的坂茂建築師把阪神大地震留下的傷口,孵化成愛的力量,遠渡重洋地運來了神戶市長田區「鷹取教會」的重建經驗,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當地紙教堂再生的任務,在教會、社區居民、在地學子與台日雙方推動委員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桃米生態區中的紙教堂終於在2008年0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

被當地居民暱稱為「Paper Dome」的紙教堂不僅發揮了它原有的宗教功能,也成為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更成為921重建的精神指標。  


● 玩賞介紹:




社區故事導讀‧在愛與互助中重生的桃米紙教堂


九二一震災後,原本美麗的桃米頓時失去希望,接踵而來的不僅是社區要如何重建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凝聚社區的居民讓他們重新站起來。

2005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廖嘉展先生和九二一地震重建團隊一行人應邀參加阪神地震十周年系列活動,當他們到達活動會場時已經是傍晚了。

「到達紙教堂是黃昏時候,教堂的燈已亮起,一旁有社區媽媽們在準備晚餐……那種氛圍令人動容,彷彿置身教堂裡可以受到保護、可以被溫暖擁抱。」這是廖嘉展先生在抵達會場看到紙教堂時,瞬間的感觸。

與會的廖嘉展先生在致詞時,說出:「能不能將紙教堂移築到台灣,做為台灣與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的交流平台?」這一句話開啟了台灣九二一的夢想新世界。

為了能順利推行相關的工作,日、台雙方分別於2005年4月,成立了推動委員會,相望能透過此計畫開啟台灣、神戶社區重建交流的大門,串聯兩地從瓦礫中復活的意志 。

2006年11月19日上午10點,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愛與互助」紙教堂台灣再生動工典禮,在喜悅的氣氛下順利展開。包括台、日雙方推動委員會成員及諸多貴賓均蒞臨這場盛會。三十位台日兩地貴賓在舞台上豎立起一根根小型紙管,象徵立下愛與互助的基柱。

廖嘉展先生在典禮致詞時說:「紙教堂的再生,承載著數不盡的感謝、喜悅以及責任,我們會更努力,希望藉由這個基地平台,用愛與互助的精神,把人與人、社區與社區之間串聯起來,一起面對重建、面對災難,勇敢堅強地走向未來。」

2008年1月25日,歷經兩年,背負著許多的期許,來自日本的紙教堂終於在千位社區朋友的合力下,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重新站起。

當天在埔里守城聚落噶哈巫平埔族長老、原紙教堂所在地的鷹取教會神田裕神父的祈福儀式後,義工學生們從山坡上接力傳下一根一根的紙柱,在眾人殷切的企盼中,神田裕神父和九二一震災基金會謝志誠執行長、南投縣陳志清副縣長、埔里鎮馬文君鎮長共同立下第一根紙柱。

五十八根紙柱,就在社造界朋友與桃米當地居民的合力下,完成立柱;這也是台灣社造夥伴的大集結,也見識了社區的力量。


「紙教堂是台日交流的紀念碑,這種人與人間的新關聯性,是比紙教堂建築本身更重要」,「更希望,不論是在日本或台灣,看到紙教堂的時候,就會知道,在這重建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是被遺留在痛苦的地方。」神田裕神父期許著。


紙教堂,一個承載災難記憶及重建希望的地方,由愛與互助的力量形塑而成,讓跨國界的攜手扶持成為可能。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紙教堂旁興建了「Paper Dome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規畫搭配各社區農場、食堂,成立農產和藝品交易市集,以見學精神,讓園區成為「藝之地」、「學之房」、「工之坊」的美麗園地。未來許許多多的交流激盪,說不盡的社區故事,都得以在此不斷上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