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信徒、羅廣仁等家人及朋友於國曆(96/9/16)恭請本宮青礁慈濟東宮


醫寧真君保生大帝分靈金尊迎回台北板橋家中奉祀保佑家道安康


 
















 



含西港玉敕開仙真宮青礁慈濟東宮-醫寧真君「保生大帝」於九十六年


六月二十三日,丁亥年五月九日降駕,諭賜「保生大帝」左座分靈金尊


於台北縣板橋市信士  羅廣仁,右座分靈金尊諭賜於台北縣板橋市信女


羅詠芳,鎮宅安奉,皈命一心奉禮,承諾大帝三條件之契定,不得違背


大帝之聖諭,必照行之。


(一)連續三年,大帝聖誕日(三月十五日)需回宮(開仙真宮)。連續二年皆至


        「大峒」吾弟之宮(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本宮執首交之「大峒」執首,


至「大峒」時,分靈金尊隨吾(保生大帝)入內。


   (二)分靈金尊,不可離棄,須生世不可棄之,此事吾需吾信士、信女契之。


   (三)須行大道眾生之心,不可吸財。吾下符一道,信士、信女如能依契,按


指紋定之,後符化天爐。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本宮保生大帝與同袍宮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為同袍兄弟,於西元


1646年青礁海滄吳厝先人,欲渡海來台,奉請隨船之三尊金像「二軟一硬體」


一同由今嘉義縣「布袋嘴」布袋港北邊「冬港」東港海岸登陸,距今352年未


曾回青礁東宮謁袓,今大帝諭示與同袍宮兩宮大帝需於登陸地舉行『遙思、謁


袓』遶境祭典。


 


(二)遙思祭典時間於96年10月7日(農)8月27日星期日上午10點前往布袋鎮(魍


港)現今好美里。回程遶境劉厝、(含)蚶西港。已應允參加此次遙思祭典之交陪


友廟(一)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二)台南市溪南寮興安宮(三)七股鄉十份


唐明殿(四)七股鄉永吉村吉安宮(五)西港鄉劉厝村聖帝宮(六)西港鎮安


宮(七)西港鄉中社天明宮(八)歸仁鄉龍鳳宮等友宮襄助。


 


(三)本次「遙思謁祖」,承蒙各交陪境友宮熱烈相挺,參加人員預計1000多


人,所需之經費相當龐大,本宮管理委員懇請各位大德,能讚助本次之經費與


人力,抱持「人不親、土也親」之情懷共同擔任大帝之腳力,不分男女踴躍參


與本次謁祖、遶境之任務。


 


(四)志願擔任志工《大帝之腳力》者,可向管理委員會委員或電洽


0960342781主委鄭登峰    歡迎踴躍報名。


 


*含西港王敕開仙真宮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鄭登峰  全體委監    敬邀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此次遙思謁祖祭典因礙於時間上問題無法繞境魍港庄中每間廟宇,於是保安宮


廖武冶董事長、趙欽桂秘書特地南下與開仙真宮鄭登峰主委及各委員先前至庄


中每一間廟宇上香行禮,以告知遙思祭典當天無法至貴宮參香《匡府壇》《洝


海宮》《太子宮》《金陵府》。並與太聖宮各執事人員商討未來遙思當天準備


事項,隨後開仙真宮與保安宮一行人前往遙思地堪察地形(擺設祭壇之事項)。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藥 王





孫思邈年壽




  唐代神醫孫思邈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究竟活了多大歲數,向來說法頗異,迄今仍是一個懸案。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說孫思邈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一百零二歲。其主要理由是:一,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癸酉歲(咸亨四年,673),詩人盧照鄰曾留居孫思邈宅,時孫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按癸酉年孫思邈九十三歲逆推,他的生年當在開皇元年,即辛丑歲。但這與孫思邈自述「開皇辛酉歲生」不合,查辛酉歲,是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如以辛酉歲生下推,到癸酉年,孫思邈是七十三歲,與癸酉歲年九十三的說法相異。從常理推斷,「辛丑」易訛為「辛酉」,而「七十三」很難誤作「九十三」。因此,孫思邈生年定為開皇元年。二,《舊唐書·孫思邈傳》曰:「永淳元年卒。」《新唐書·孫思邈傳》則云:「永淳初,卒,年百餘歲。」可見,孫思邈享年絕不會超過一百一十歲。既然孫思邈生於開皇元年,卒於永淳元年,那麼他的享年當為一百零二歲,而與癸酉歲年九十三的說法也相吻合。

  一說孫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左右,卒年仍為永淳元年,享年一百二十餘歲。其主要根據是:一,依《舊唐書·孫思邈傳》,北周宣帝時孫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楊堅輔政,征為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稱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於建德七年(578),次年禪位於靜帝,而楊堅輔政是在大象二年(580),故孫思邈生於開皇元年的說法令人懷疑。二,魏徵等於唐太宗貞觀時奉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曾屢次詢訪孫思邈,而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員如姚思廉生於557年,李百藥生於565年,他們熟知前代史事,難道還會一再詢訪比自己小一、二十歲的孫思邈?三,《舊唐書·孫思邈傳》說:「詢之鄉里,咸云數百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 百歲人矣。」據史推之,孫思邈當生於557年左右,則列傳中的有關史事大多可以講通。若其的確卒於永淳元年,那麼孫思邈的享年應為一百二十餘歲。他精通醫術,善於保養,長壽是有可能的。


藥 王 的 由 來

安 定 洲

  傳說孫思邈一天在太白山採藥,他的徒弟上山傳信,說長安城貼下皇榜,皇帝詔請名醫為娘娘治病。於是他師徒下山,在長安揭了榜文。娘娘是皇帝唐王的老婆,自然是十分嬌貴的,給她治病的醫生,還不能見她的面摸她的脈。當時孫思邈想了個懸絲診脈的辦法。用絲線一條,一端拴在娘娘的手腕上,一端自己拿著,孫思邈由娘娘脈膊的跳動而震動的絲線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認為娘娘懷了胎兒,是胎兒抓住了母親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於是紮了一針,太子分娩,娘娘病癒。唐王十分高興,就賞給他許多財物。他不要,又給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無奈,說「給你什麼都不要,難道你想當王嗎? 」孫思邈立即跪下說:「謝主龍恩」,於是唐王就封他為藥王。並賜給他交天翹的王帽和赫黃色的王袍。這件事後來被敬德知道了,很不服氣,以為自己的功勞那麼大也沒封王,就去追趕孫思邈。孫思邈遠遠看到敬德來了,忙把交天翹彎了下來,赫黃袍翻過穿了。敬德走近一看,他穿的不是王袍,只好改口要藥,孫思邈給了他一顆靈丹。後來敬德出征遇到瘟疫,吃了這顆靈丹。不但沒感染,而且還打了勝仗。此後一直給藥王站班。

  孫思邈給娘娘治好了病,便離開長安,沿渭河西行,準備再回到太白山上,孫思邈師徒走呀走呀,一直走到涇河的匯合地方。一個白面書生擋住去路,深深向藥王鞠了一躬,說道:「先生可是藥王孫先生麼?」孫思邈看了看這位書生說:「正是在下,你擋住我的去路可是為何?」這位書生說道:「孫先生,我近日頭暈目眩,只覺噁心,請先生能為我治治這病」,孫思邈放下包袱,擺開藥攤,讓這位書生坐在他的身邊,為他診脈。孫思邈按住書生的寸口,切脈不久,就大為驚異,於是問書生道;「先生怕是天龍降世,這脈不是人脈,請先生老實告訴我,我好進行治療。」書生無奈只好答道:「我本是涇河龍君傲奎,由於心慌瞀亂,昨日帶領龍子龍孫在水面玩耍,流來一股臭水,直灌我喉,於是得下了病,才請先生診治。由於怕驚先生,才化為書生,望先生莫怪。」孫思邈聽了以後,就決定用針刺的方法治療。孫思邈向龍君道:龍體違和,需用針刺。望龍君一現真身,我好選穴用針。」龍王無奈,只得答應。轉眼之間,風雲突起,一條金龍出現在藥王面前。藥王一手執龍角,一手執金針,對準龍喉,急刺一針。由於龍王負痛,龍尾一擺,大風飛揚,把藥王攤上的藥物吹了一河灘。到了藥王取針,龍君復為書生後暴風平息,藥王的藥攤已經亂七八糟。於是藥王令徒弟和龍王在河灘上為他揀藥,當時無論什麼藥材,都臨時收在一個包袱之內。別了龍君,繼續前行。

  後來孫思邈在行醫中,只背這個什麼藥材都有的包袱走遍天下,他死後把這個包袱傳給他的徒弟,徒弟又傳給自己的徒弟,世代相傳。於是今天所有的草藥都有這個無所不有的藥包袱——浪雜子。

  相傳孫思邈應唐王的邀請,下山時發現他常騎的黑驢被虎吃了。於是他遣來太白山神土地,讓他把山上的所有老虎驅來,問它們是那個把黑驢吃了,老虎一個接一個走到孫思邈面前擺頭示意不是它們吃的,然後走去,最後一個老虎,蹲在地上。低著頭好像很羞愧的樣子,孫思邈問它: 「黑驢是你吃的嗎」?老虎點點頭。於是孫思邈把;藥掛在老虎的脖子上說:「你既吃了我的黑驢,你就代替它作我的坐騎吧」!於是他便跨上虎背,從此,這隻老虎便乘乘地馱著藥王治病,濟世救人。後來民間塑供的藥王像便是坐虎針龍。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中國的醫神與藥王


我國自有醫藥就有對醫藥之神的崇拜,朝廷的醫藥之神是三皇,從元代開始祭祀。《續文獻通考·群廟》記:(元)成宗貞元初,命郡國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以醫師主之。明代世宗嘉靖十五年,帝作聖濟殿奉安先醫之神,歲時致祭。順治元年定祭先醫之神之禮。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伏羲嘗草治砼以治民疾,……神農磨蜃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五百,藥正三百六十有五,愛著《木草》,……黃帝咨於岐、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1]。三皇是古代聖王,所以他們也被稱為醫王。在三皇之後,歷朝歷代又出了不少名醫,這些名醫多被後來的醫家和百姓奉為醫藥之神。但通常情況下都被稱為藥王,因為醫生主要是用藥來治病的。民間信奉的藥王很多,主要有3個,一是春秋時期的扁鵲。唐宋時,扁鵲被醫家奉為老師。《宋史》記載仁宗時的一段事:景元年仁宗不豫,被許希針愈。命為醫官,賜緋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又向西拜。帝問原故,希回答:扁鵲,醫師也,敢忘師乎?請以所得全與扁鵲廟。仁宗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二是唐代孫思邈。三是唐代韋慈藏。


唐以後民間奉祀的醫神或藥王,大都為孫思邈。有關孫思邈的傳說很多,主要是他為龍王之子治癒目疾,龍王為感謝他,把龍宮裡珍藏的3000秘方送給他。孫思邈把龍宮秘方加到他的《備急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中,使此二書更珍貴了。還有一傳說,是他在去看病途中被老虎吃掉坐下叫驢,於是他寫了一道符,命老虎來當坐騎。又說他為老虎治好了牙痛,老虎為感謝他自願當了坐騎。所以,唐以後的醫家,供奉的藥王孫思邈像的形式大都一樣,為坐虎針龍,旁有對聯:龍因目疾離蒼海,虎為牙疼出杏林[2]。普通的藥王廟內塑的藥王神像,其形象多為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儀態厚樸。有的藥王身邊塑二童,一捧藥缽,一托藥包。有的身邊還臥一隻老虎,其實還是孫思邈。除了孫思邈外,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扁鵲、華佗、邳彤、三韋氏(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李時珍有時也被稱為藥王。北京天壇藥王廟是明代武清侯李誠銘所建,廟祀伏羲、神農、黃帝及秦漢以來的名醫。在該廟裡,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被塑造成人們想像的神的化身,即伏羲蛇身、麟首、龍唇、龜齒;神農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執藥草;黃帝附函挺朵,修髯花瘤,袞冕服。黃帝的左次為孫思邈,右次為韋慈藏。韋慈藏,左將一丸,右蹲黑犬,人稱藥王也。(但在傳說中,將黑犬的應是韋善俊。《列仙全傳》卷五云:韋善俊,京兆人……遇黑犬繞施不去,因畜之,呼為烏龍。


藥王之側安排的是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大名醫:三皇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佗;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由於北京天壇藥王廟裡的藥王是韋慈藏,那麼左次的孫思邈就該是醫神了吧。此外,我國還有只奉祀醫藥之神神農的神農廟。對佛教徒而言,他們奉祀的應為南無藥王佛菩薩,又南無北方九十九佛百千萬同名大藥王菩薩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3]。上面敘述的是我國中原地區傳統的對醫神或藥王的奉祀,但是福建的醫藥之神信仰又如何呢?


二、五代以前福建醫藥信仰的一般情況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成於弘治己酉(1489年),刊於弘治庚戌(1490年)。查該志祠廟、宮室、寺觀部分,未見有神農廟或藥王殿。但在其寺觀部分,見有五代以前建的藥師寺院4所,即連江縣五代(936~943年)晉天福時建的藥師院;福清縣(904~907年)唐天祐建的藥師寺;閩清縣唐咸通二年(861年)建的藥師院;建安縣(今建甌)南唐保大(943~957年)間建在將相里的藥師寺。另有懷安縣(今閩侯)建於宋開寶八年(975年)的藥師院;邵武縣宋咸淳(1265~1274年)建在三十都的藥師寺;建陽縣元至順四年(1333年)建的藥師寺;建安縣建於元至正(1341~1370年)的藥師寺及未知年代建的晉江縣藥師寺;龍巖縣聚集里的藥師院;建寧縣黃舟保的藥師寺;莆田縣的大藥師庵與小藥師庵;仙遊縣的藥師庵;福寧州本州(寧德地區除寧德、福安以外的)在舊萬安里的藥師寺等11所。從這些藥師院(寺、庵)的建築年代及其起名看,它們奉祀的應是南無藥師玻璃光王佛而非藥王神農或孫思邈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中醫藥起源於北方,北方人認為人生病是體內循環失調,必須吃藥調理以求平衡。


而南方的福建地處亞熱帶,這裡古代森林密佈,沼澤遍地,福州五里亭至鼓山間多用命地名可為佐證。氣候潮濕悶熱,十分有利於細菌、病毒及蚊子、蒼蠅、蠓(閩南俗稱黑蚊子)及老鼠的繁衍生長。因此,瘟疫的發生就很難避免。再加上福建開發較晚,對中醫藥的認識也比不上北方。《德化縣志》載:(德化)邑介叢山,地高而寒,巖谷間陽曦罕照,嵐氣鬱深,晨起山村盡失。每值陰雨,霾霧霏霏,迷離竟日。春夏之交,梅雨連旬。盛暑時,西北諸裡有被不撤絮者。八九月間,人嬰瘴虐,十室九臥,鮮知醫藥。由於鮮知醫藥,閩人就認為生病是因得罪鬼神,鬼神才降罪下來。如(唐)開元末,新羅(今龍巖)縣令孫奉先晝坐廳事,見神曰:吾新羅山神也,今從府主求一牛為食。奉先請以羊豕代,神怒。於是疫癘大起,奉先亦病亡。因為是得罪鬼神才生病,所以要請巫覡作法驅鬼禳災而不是去看醫生。閩俗左醫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過醫門十才二三,故醫之傳益少。[4]百姓信巫覡信道士,信丹藥信符水,並因此養成信巫鬼,重淫祀的習慣。俗當瘟疫,其疾一起,即請邪神奉事於庭,惴惴然朝夕禮拜,許賽不已。幸而病癒,又令巫做法事,以紙糊船,送之水際,船出入皆閉戶避之。[5]然而,對神的信仰,福建各地是不相同的。閩西北上四府大多信巫,而沿海下四府各縣較為信神。


在下四府各縣,有舁神尋藥之俗,其所舁的神不必一定是醫神。病家或舁神廟神,或舁家所祀神,顛簸而行,至藥肆前,像重,止不能行,隨取肆中藥,次呈像前,如是則像復輕,乃舁而歸。不論何藥,購而服之,雖死不悔。在下四府,又有做平安的風俗,地方遇時疫,輒先期祈神,後擇吉醵資於社廟建醮曰做平安。屆時僉定首副及總理,於廟前豎木為旗竿,高丈許,先期素食,至期祭品甚豐,延道發表誦經,各家點燈演劇宴客,名曰謝天地。大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舉行。[6]這是整個自然村的行動,且是一般的為免除翌年疫癘而作。對於個別家庭或個別人的獨特病例,事急時就要求具體的醫神。上段所敘述的舁神尋藥做平安活動見載於宋以後的書籍,應是明清時期閩南一帶的風俗,但一種風俗總有其形成、發展的原因及過程,而產生於下四府的較為信神的基礎上則是可以肯定的。


三、兩宋期間福建對醫藥之神的造神


兩宋期間福建發生了造神浪潮,其中最主要的是對醫藥之神與航海之神的造神,其原因有3點:


1、中原地區對福建的3次大移民在北宋前已完成,外來移民與先住民己相對融合;


2、福建政局相對平穩,瘴癘瘟疫取代戰爭成了危害人類生命安全的第一大隱患;


3、經過隋唐以來的開發,福建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對中醫藥有了初步認識,有些人不再信巫而信醫。


由於人口增多,出海打魚成了沿海居民的主要謀生手段,因此福建的造船技術提高了,航海也成了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兩宋期間福建有許多醫術如神的人,如建寧葉道。葉道名法廣,建寧人,不飲酒茹葷,專行三壇五部法驅邪治病。甌寧暨存真。人有疾病,飲以法水立愈。……元至正見賜號定應通覺惠昭普濟大師。邵武韋道人。煦寧間來往邵武市中,或寓寺觀。初,徐熙春市酒邑西門外,有井。道人每乞酒於婢,婢與之,道人無日不來。熙春知之,撻婢傷。道人以百傷丸餌婢,立愈,並教之制方——與水傾入井中再制,即取此水,可療百病。後服之多驗。[7]但這些道士和尚並未成為醫神,或成為醫神而香火不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醫術多玄虛,不能令人信服。兩宋期間福建也建了一些雖不是奉祀神農或孫思邈,但雨疾疫,禱之輒應的廟。如建安縣龍城廟廟之神,唐睢陽忠靖王也。雨疾疫,禱之輒應。如浦城縣安邊廟廟祀二神,一是黃寵,一是范滔,皆下沙人。


唐末,閩中亂,寵為制置鎮節級,范為廂虞候,皆有戰功而亡,後人為立廟。……旱澇疾疫,禱之輒應。[8]但這些神後來也未成為區域性醫神。究其原因,只能說他們本來就不是醫生,他們更重要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然而,兩宋時期福建確實出現了幾位區域性的醫神,他們後來還東渡台灣,成了今天台灣人的醫藥之神。吳本(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龍海角美白礁人,祖籍河南濮陽。吳本家貧寒,17歲起雲遊各地,遍訪名醫,虛心求教,收集秘方,經過實踐揣摩,遂精通醫理。後在家鄉結茅為舍,業醫濟人不分貴賤,按病授藥藥到病除。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上山採藥,不幸落崖身亡。鄉人於白礁建祠塑像紀念之。著有《吳本本草》。吳本醫術高超,在民間有許多崇拜者。其後曾任南宋兵部侍郎的永春人莊夏(?1217)在治漳州時為白礁慈濟宮撰《慈濟宮碑》,記錄了吳本生前不茹葷,不受室,嘗業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食病者,雖沉痼奇症亦就痊癒。是以癘者、瘍者、癰疽者,扶舁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侯無問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遠近咸以為神。因為吳本以全活人為心,吳本死後,聞者追悼感泣,爭肖像而敬事之。這是造神的開始。吳本不但生前醫術高超,死後也顯靈驗,連朝廷官員都加入造神隊伍。兵部侍郎莊夏曾說:嘗見今樞密曾公言:幼年苦風,頭瘍幾禿,就侯醫輒愈。嘉定九年(1216)丙子歲,右股赤腫,人如杯口,惟禱於侯,不事刀匕之劑,未幾日而平復。』」又如,宋乾道間泉州學錄宋英患背瘍,褥之於漳之石礁神祠,有靈驗。宋英為感恩而在泉州育材坊建慈濟宮。宋朝廷自乾道七年(1171年)封吳本為大道真人起,一發而不可收,慶元二年(1196年)封忠顯侯,嘉熙三年(1239年)封正佑公,淳祐元年(1241年)封孚惠真君,德祐元年(1275年)封孚惠玄道普真君[9]。


明太祖封昊天御史靈醫真君(1372年),明仁宗封恩主昊天金闋御史慈濟靈醫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1425年)。加上宋明兩代朝廷的推波助瀾,確立了閩南人對保生大帝吳本的信仰,同時在地域上,也擴展到漳泉一帶。兩宋期間閩南地區還出了2個醫神,一為三坪祖師;一為清水祖師。但閩南人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是全方位的,因為他們都能驅鬼、祈雨、預測未來(出簽)、保平安,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福州地區及閩東地區信仰的醫神是臨水夫人。關於臨水夫人的姓名、籍貫、出生年代,有許多種說法。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載:夫人名(陳)靖姑,古田縣臨水鄉人。閩王時,夫人兄守元有左道。《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陳四夫人祖居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也。……時生於大歷元年甲寅歲,……因諱進姑。清·謝金鑾的《台灣縣志》則云:夫人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歷二年生,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祈雨,尋卒,年祗二十四。卒時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陳靖姑死於難產,所以臨水夫人的主要職能是保護生產的婦女和兒童。這一信仰甚至傳到浙南,清·潘紹詒《(光緒)處州府志》云:順懿夫人廟,在麗水縣治西,太平坊鶴鳴井南,妃閩中女子陳靖姑。清·彭潤章《(同治)麗水縣志》云: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歲、週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雖然如此,陳靖姑手下還有三十六宮婆巡護各地,剷除妖魔,維護正義,因此臨水夫人還成了閩江流域的護法神。臨水夫人的造神當從宋代開始,據《建寧志》記載:宋時浦城徐清叟子婦難產,夫人幻形救之,謝之不受,問其姓名里居,但曰:古田人,陳姓。後徐知福州,令人至古田訪之,見廟中像,悟為夫人幻身,乃請於朝,加贈封號。


因此,宋淳祐中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元朝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的古田人張以寧為古田縣臨水夫人祖廟撰的《順懿廟記》,詳細敘述了臨水夫人的造神經過:古田東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於唐,賜敕額於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於八閩,施及於朔南。事始末具宋知縣洪天賜所樹碑。皇元既有版圖,仍在祀典。浙東宣慰使……會廣其規,未克就事。及至正七年,邑人陳遂嘗掾大府,……申請加封[10]。 


四、台灣對醫神保生大帝、臨水夫人信仰的確立


閩人入台最早的大致可前推至北宋,據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蘇欽為本家族族譜《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寫的序言稱:(蘇氏家族)分於仙遊南門、興化涵頭、泉州、晉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龍溪、台灣,散居各處。其後,閩人入台有3次移民高峰:


1、明天啟年間始,在日本的福建海澄人顏思齊、南安人鄭芝龍等28人因受不了日本幕府與領主的雙重欺壓密謀起義,事洩後逃入台灣,他們招募大批福建災民入台墾殖。此次移民多達數萬。


2、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除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之後,福建又一次出現移民台灣的高峰。據一般估計,此次移民一二十萬人。


3、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由於康熙實行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海禁,台海兩岸的閩人難以溝通親情。乾隆中期,乾隆皇帝批准了福建巡撫吳士功的《題准台民搬眷赴台疏》,於是閩人通過各種親戚關係移居台灣。移居台灣的移民要承受渡海危險,拓荒環境異常惡劣,土著民突襲,不同地區移民爭奪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巨大壓力,他們只得祈求神明護佑。


移民首先要橫渡風信潮汐變幻莫測的台灣海峽,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甚至是嚴苛的海禁條件下,為避過清軍水師的搜捕,為免遭大風大浪傾覆船隻而葬身魚腹的厄運,人們首先要祈求航海保護神的保佑。福建的航海保護神是天后媽祖。因此,媽祖娘娘來到台灣。到達台灣的移民面對著瘴癘橫行、瘟疫肆虐的惡劣環境,在醫療條件極端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只有祈求醫神藥王的保佑。而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多為福建漳泉人,他們把對醫神保生大帝的信仰帶到台灣。台灣規模最大的奉祀吳真人的廟宇台北保安宮之重修碑文記載:台北初屬淡水廳治,設置較後於南,其時草昧雖開而氣候之不齊,水土之尚劣,……往往中人輒成,眾患苦之。念非乞靈帝座,無以奠我邦族。渡海赴我同安之白礁,奉迎香火,立祠而虔祀焉。保生大帝的分身最早是在什麼時候來到台灣,應是在明末。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據台,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今台南縣新化鎮)矣![11]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時,從軍的龍海白礁士兵隨軍帶著一尊從家鄉請去的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渡海東征。


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十一日,鄭軍在台南的頭前寮將軍溪畔平安登陸,於是決定建廟將此次請來的保生大帝神像供奉起來,這就有了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12]。由於台灣的人口構成中漳泉人約占80%,到1918年,台灣有保生大帝廟109座,占主神寺廟數的3.14%[13]。到1991年,台灣加入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有253座,其它未統計的規模較小的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據說有五六千座,台灣確立了對保生大帝的醫神信仰。


閩南人到台灣還帶去了對三坪祖師、清水祖師的信仰。值得一提的是清水祖師,因為清水祖師是泉州安溪人的主祀神。從明·嘉慶、萬曆年間至鄭成功收復台灣,安溪人也曾3次大批移民台灣。康熙年間安溪人李光地任大學士,舉薦晉江施琅領兵收復台灣,施琅至台灣後多方關照安溪人。安溪人把清水祖師的分身帶到台灣,建祖師廟奉祀。可以說,有安溪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廟。到1918年,台灣的清水祖師廟有36座,占台灣主祀神廟數的1.04%。福州地區和閩東地區民眾到台灣去的,也一定會把臨水夫人的分身請到台灣。因為臨水夫人是保佑產婦平安生產的神,而移台閩人的蕃衍是離不開生產的。例如台南是閩南人佔絕大多數的地方,在台南東安坊就有一座臨水夫人廟。


台灣還有許多神農大帝廟,但神農大帝不僅用藥材治病,還發明原始農業,使之進入削耜翻土、磨蜃而褥時期;發明家畜飼養,從事原始制陶業和紡織操作。移民們在台灣建神農大帝廟,恐怕更多的是把神農大帝當成農業之神來奉祀,祈求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參考文獻:


[1] 趙文.慈悲·智慧·大行·光明——藥王孫思邈及其他[J].文史雜誌,1995(2):3637.


[2] 陳蘭.藥王孫思邈[J].民俗研究,1995(2):8687.


[3]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25.


[4] 宋·梁克家.三山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633.


[5] 陳衍.(民國)福建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3142.


[6] 陳支平.福建宗教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524525.


[7]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380382.


[8] 明·黃宗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826.


[9]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254.


[10]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04406.


[11]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12] 周立方,陳國強.閩台吳真人崇拜與兩岸學術交流.見: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閩台文化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18.


[13] 黃福才,李永樂.略論台灣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徵[J],福建論壇,2000(3):9397.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漳州漁頭廟
漁頭廟原是明代的戶部尚書潘榮的家廟,廟內祀奉的尊神是保生大帝吳本,因為廟址在魚鹽市場上,為此供保生大帝的廟,也被世俗稱為漁頭廟了。
宋代的醫靈真人吳本跟明代的戶部尚書潘榮有什麼關係?
潘榮,字尊用。明朝正統年間進士及第,任吏部給事中,因此他的故居,現在仍取名為「給事巷」。他生性恬淡敦厚,做官四十年,經歷四朝皇帝,奉職皆無過錯,累遷至南戶部尚書。弘治年間,告老返鄉,定居於東鋪頭的巷內,於是這條巷子就命名為「尚書巷」了。潘榮在七十八歲時卒於家中,賜太子太保,葬在南門頭。嘉靖年間為他立牌坊旌表,稱為「都憲坊」,樹於漁頭廟前。
當潘榮尚未出仕時,只是一名窮書生,他的岳父母都瞧他不起,有一年,岳父做大壽,潘榮東挪西借,好容易湊上一千五百文錢,用紅頭繩串起,從鎮頭宮過渡,到岳父家祝壽去了。鎮頭宮裡供奉的就是保生大帝。潘榮搭渡時,匆匆忙忙跳上船,還沒站穩,船就離岸了,他身子一晃,手提的一千五百文錢串就落入江中,無沒撈獲,後被老丈人恥笑。十年後,潘榮終於登上龍虎榜,奉旨到廣東犒勞軍隊,衣錦還鄉,特地去拜望老丈人和丈母娘。到鎮頭宮過渡時,這一年天旱水淺, 在渡口淤泥間,下人發現一支小缸,裡面藏著一千五百文銅錢,錢串依舊殷紅如新咧。潘榮知是保生大帝顯靈,當年為了激勵他讀書上進,才替他保存這串銅錢的。他速忙進廟磕謝大帝。以後吩咐夫人,在他上朝做官之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替他到鎮頭宮給保生大帝燒香還願。
日子久了,夫人嫌麻煩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一天,到鎮頭宮進香,吩咐安排兩抬大轎,雖然給事公不在家,她裝著夫妻雙雙來拜香。一進鎮頭宮,就命令閒雜人等迴避,連廟祝,師公都攆開,說是給事老爺來進香。潘夫人恭恭敬敬向保生大帝敬香後,虔誠地禱告,弟子誠心誠意恭請大帝聖駕移到漳州去。卜個卦,居然是聖簽,神竟允諾了。潘夫人大喜,將神像請入空轎內,就起轎回府了。以後就將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潘府家廟,即漁頭廟內。
潘夫人走後,鎮頭宮的巫祝們才發覺神像失蹤了,明知被潘夫人請走了,只是叫苦連天,不敢聲張出去。後來,得知神像被供奉在城裡漁頭廟裡,特地去漁頭廟進香,禱告,要想請回神像,卻一直卜不上聖簽,神意不允,保生大帝自願留在城裡,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了,鎮頭宮只好另塑新像了。


 


德化縣大卿宮
福建省德化縣龍潯鎮丁墘村。始建於宋代,為紀念宋代名醫吳本而建立,尊稱保生大帝。丁墘村村民於每年在吳的誕辰日,做大糯米龜設供、演戲,熱鬧非凡,影響到鄰縣,吸引不少信徒和好奇者前來膜拜、瞻仰。


 


晉江深滬寶泉庵
晉江市著名漁鄉深滬鎮寶泉街,它得名於街北的「寶泉庵」。 寶泉庵又名庵宮,大道公宮,寶泉庵得名於庵宮旁的一口井,據說井裡的水特別甜,故名為「寶泉井」。因其口徑特別大,少說也有兩三米,人們便把寶泉井所在的地方稱為「大井頭」。這座建於唐代的廟宇原先規模很大,共有前後三進的殿堂,後來漸漸破敗,現在的宮殿是20世紀80年代初重建的。寶泉庵原本佛道並祀,後來成為專祀吳真人吳本的廟宇。
寶泉庵中的吳真人是從台灣學甲「請」來的,並從台灣收集到的藥籤數百枝,每枝藥籤對應一個藥方。這些藥籤方分為內科、外科、小兒科、眼科等科目,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卜求其中一方。由於藥籤方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到庵裡求籤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閩南桃源春安廟
清朝道光年間,閩南人到大田縣桃源一帶打工,種田、做生意,後來蓋房建鋪定居桃源,歷經繁衍傳承,逐漸興旺起來。
清末在街道靠河邊的地方建寺廟一座,因是永春、安溪人倡建,故各取一字定為春安廟,亦稱閩南廟。桃源本地人稱下府廟。
春安廟始建於清道光乙末年(183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春安廟原供觀音、文昌、關帝、土地公、靈主公等。清末桃源一帶賭花會盛行一時,每年二月,「眾神佛下降」之吉日,大張旗鼓迎神拜佛,從外地請來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俗稱法主公)。會後保生大帝、張公聖君托夢給主事說我佛不回去,要鎮住春安廟,所以保生大帝、張公聖君便成了春安廟的鎮殿祖師。
據傳張公聖君(法主公)原從事巫術,後拜吳本為師,普濟眾生,被稱為張真人。吳本曾被皇上賜龍袍一件,後被張公借去不還,在吳本二進皇宮時,皇后見他沒披龍袍,問明原由後將自己的龍袍賜給吳本。因此,在裝塑時,保生大帝身穿的龍袍較小,須在前襟打結,而張公聖君穿的龍袍則較寬大。張公聖君為答謝吳本的恩,凡他坐供的寺廟,正殿都讓位給保生大帝。
春安廟的張公聖君是由漳平麥園南坑村虎符分香,保生大帝由南安分香,並可掛「威靈顯赫」。現在廟中的張公聖君塑身,香爐和兩對燭台、一把七星劍仍是清道光已末年保留下來的。


 


泉州花橋宮
宋紹興間建。神吳本,宋時同安人,業醫活人,景佑年間(1034--1037年)化,鄉人肖像祀之。明永樂(1403--1424年)時,進封保生大帝。花僑真人廟即花橋慈濟宮,民間簡稱「花橋宮」,址在今泉州市區中山南路西畔花橋亭。
相傳宋傳宗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流行瘟疫,死者相繼,吳本急率弟子,前來救治,活人無數。吳本逝世後,人們感念他的功德,特地在他當年懸壺駐足之處---花橋亭的一所客棧,立廟崇奉,成為閩南地區興建於紹興年間的崇奉吳真人的三大名廟之一。
吳真人為民間對吳本的尊稱,泉州人又尊稱為「花橋公」。現存的花橋宮為單間懸山式木構斗拱舉架,外門作牌樓式的磚石建築,宮門上高懸著明末大書法家張瑞圖(明代泉州府晉江縣人)書寫的「真人所居」匾額。據說原有神座除尊奉吳真人外,還附祀有相傳是棄官從吳本學道行醫的江仙官和張聖者。花橋宮之左有「仙姑亭」,傳系奉祀吳真人門徒鄞仙姑,但早已僅留房屋,除有獨立門面外,內裡已與花橋宮連城整體。
據老人相傳,花橋宮(花橋真人廟)建立後,就有善信者前來獻藥,交廟祝贈與需藥的患者,或捐錢托廟祝購藥送人,而很多患者或家屬也聞風前來取討。這樣,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便成為花橋宮吳真人信仰活動的一大特色。
但由於長期處於自發階段,而前來贈藥捐資與討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廟祝們感到頭緒紛繁,應付不了。
因此,花橋宮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創立泉郡施藥局,兩年後改稱泉州府施藥局,統一辦理有關事務,並任用常住人員,擔任各項具體工作,從而使花橋宮的慈善事業開始進入有組織的階段。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因泉州連年鼠疫流行,施藥任務繁重,由泉州著名紳士黃搏扶、黃懋烈、吳桂生、陳仲瑾、曾振仲、楊家棟等人發起,籌建花橋善舉公所,地址設在花橋宮內,擴大董事名額,把各種慈善事業劃入這一機構統一管理。泉州府施藥局即改名為花橋施藥飼,為善舉公所轄下的最大事業單位。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閩南的民俗,生者為逝者立牌位以寄托悼念之情。只有那些生前為人民大眾貢獻顯著者,才有資格被升格為神,入廟接受膜拜和奉祀,如莆田湄洲島的林默升天為「媽祖」,在同安則有宋代以醫術救人無數的吳本(音「滔」)被奉為「保生大帝」吳真人,在閩南信眾無數。

在福建地方神祇中,吳真人和媽祖的神格最高,且均為歷史人物神,其籍貫都與泉州有關。他們生前積德行善,相傳逝世後又屢次顯靈護佑百姓,大約在北宋末南宋初先後被正式立廟奉祀為神。宋代賜媽祖廟「順濟」,吳真人廟額「慈濟」,濟者渡也,都隱含保佑海上交通之意。因此,在一些研究吳真人或媽祖的文章中,往往把這兩尊神相提並論。都有「火神不敢燒花橋宮」和「火神不敢燒文峰宮」的民間傳說。兩個傳說如出一轍,反映了早期民間道教重陰的思想特色。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吳真君」、「英惠侯」、「花橋公」等,俗稱「大道公」),姓吳名本,字華基,號雲東,為宋代名醫,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出生於泉州府同安縣積善裡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一說是宋龍溪青礁人(今屬廈門)。

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媽祖(即「天上聖母」)、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即是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隨著閩南華僑的出國,閩南民間信仰也傳播到海外。

明代泉州崇拜吳真人的程度與媽祖相等。泉州人信奉吳真人,明代已極深廣,久盛不衰,歲時必抬其神像踩街遊行。
泉州郡城供奉吳真人的廟宇頗多,最著者民諺稱之為「北、甲、桂、花」即北山宮、甲第宮、桂壇宮、花橋宮四處。
今桂壇、甲第二宮已廢,另原有的南門青龍宮、三堡宮則存。

福建民間信仰通過分靈、分香、漂流等途經傳播台灣後,台灣分靈廟則定期到福建祖廟進香謁祖。
所謂「分靈」是指移民在離開故鄉前,先到當地的神廟膜拜,繼而恭請一尊故鄉的神像上船,入台後,建廟供奉這一神像;
所謂「分香」是指移民只奉請故鄉神明的香火袋或神符上船,抵台後加以禮拜;
所謂「漂流」是指端午節前後,福建一些宮廟為了驅逐瘟疫,將神像安放在與真船一樣的「王爺船」上,讓它在海上隨風漂流,有的「王爺船」隨風漂流到台灣,台灣民眾在海邊拾到自海峽西岸漂來的神像時,即誠惶誠恐地為其立廟,加以頂禮膜拜。

台灣的醫神有數十位,主要是從福建傳入。其中,保生大帝是台灣影響最大的醫神。吳瀛濤在《台灣民俗》一書中也指出:據民國19年調查,台灣有主神175種3580尊,其中:福德正神674尊,王爺534尊,媽祖335尊,觀音329尊,此四神約占寺廟主神的半數。其中,天上聖母、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聖王、廣澤尊王等為閩籍移民奉祀的祖籍神明,被稱為「桑梓神」,受到台灣同胞的特別敬奉!
吳瀛濤在《台灣民俗》中記載了清代北港朝天宮赴閩進香中發生的一件趣事。某年,北港媽祖循例回湄洲謁祖進香。當時,關於奉駕之船隻,信徒求卦請示媽祖,媽祖不選新船而挑了一隻老船。眾信徒以為神意不可逆,只得遵命,但內心都惶恐不安。去程平安無事,回程遇到風暴,隨行的船隻慘遭滅頂,只有媽祖的船安然無事。此因隨行船隻都是新船,行駛較快,以致衝入颱風漩渦。而媽祖的船,船舊行駛緩慢,得免於難。船到港後,信徒走下奉駕媽祖的船隻,發現有一袋米正好塞住船底的破洞。

在古代,閩台民間信仰的主流是福建民間信仰向台灣傳播,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台灣民間信仰回傳福建的現象,最典型的例子是晉江深滬寶泉庵的保生大帝神像是從台灣學甲請回來的。清咸豐年間,閩台商貿往來密切,深滬與台灣僅一水之隔,下午起航,明晨黎明就可抵達台灣,台灣商人在深滬設立益源、義興、東昌、協慶等船行,從事用台灣的糖、米換取北方的棉花、布匹的生意。船員生病了,經常要到學甲慈濟宮求保生大帝藥籤治病,據說十分靈驗。為了方便在深滬祈求保生大帝,協慶號的船員預先塑造一尊保生大帝神像,偷偷地將學甲慈濟宮的保生大帝神像換出,趕上潮汐,揚帆直奔深滬,供奉在寶泉庵中,保存至今,且香火特別旺盛。後來又用每首藥籤二文錢的價格,向往來台灣的船員徵集大甲慈濟宮的藥籤,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將324方藥籤收齊。晉江深滬寶泉庵的保生大帝神像和藥籤成為閩台文化關係的實物見證。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二級古蹟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將變成中共國務院的國家文化遺產?廈門青礁慈濟宮與台北保安宮都信奉醫神保生大帝,因此以兩岸共同信俗,向中共國務院申報保生大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旦批准獲得通過,將受中共相關法律規範。


但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受訪時強調,這是廈門青礁濟宮單方面的意思,並非台北保安宮主動申請。他說,保安宮已是內政部指定的國家二級古蹟,絕對未向中國政府申請列入任何文化資產保護。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他向陸委會報告過。


香港《文匯報》報導,廈門青礁慈濟宮和台北保安宮正聯手為兩岸共同信仰的醫神保生大帝信俗,申報中共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進入國家有關部門審批程序,成為當前兩岸唯一「國家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陸委會於日前接獲訊息後,是既緊張又謹慎。陸委會官員憂心指出,兩岸民間宗教交流過了頭,卻忘記國家層次的問題;原本屬於中華民國的國家古蹟,居然搖身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文化遺產。


廖武治說,大龍峒的保生文化祭舉辦多年,名氣漸傳到中國大陸,廈門青礁慈濟宮起而傚尤,去年起開始舉辦保生文化節,並邀請台灣的廟宇交流。


廖武治無奈說,在八月那次廈門祭典,他與青礁慈濟宮理事長呂根銓是兩岸主祭人,呂根銓口頭說,將來要共同登錄為國家文化遺產,這不是台北保安宮的意願。


大陸「福建鄉音網」報導,據青礁慈濟宮人員透露,保生大帝信俗已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正由青礁慈濟宮和台北保安宮聯手,申請中共國務院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陸委會官員指出,中共國務院二○○六年六月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中國總共有五一八項,至於第二批月前已申報完畢,目前進入審核階段,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公布。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閩台慈濟第一宮--青礁慈濟東宮
廈門海滄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上,有一座名聞海峽兩岸的青礁慈濟東宮。為廈門二十名景之一。
青礁慈濟東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即大道公。
祖宮始建於宋景佑3年(1036年),原名「龍湫庵」,宋高宗紹興21(1151年)吏部尚書邑人顏定肅上書宋高宗,奏請為吳真人立廟,高宗准奏,並下詔建五殿大廟。廟成,宋孝宗賜名「青礁慈濟廟」。宋淳祐元年(1241年),皇上又詔諭改廟為宮。如今,慈濟東宮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建築面積1306平方米。大殿有10根巨大的石柱,其中6根盤龍大柱被專家譽為「福建省古宮殿石雕柱之冠」;二根花矸柱和20多根八角對聯石柱上,雕刻著東宮史實和吳真人的偉績,留下了古代書法家的珍貴書藝;樑上、鐘樓及屋頂,都閃現著精彩的工藝,構成渾然一體的寺廟文化瑰寶。
東宮原為五殿。東宮建築為雙曲燕尾歇山式,12根龍柱氣魄非凡,尤以二根花瓶柱甚是奇特。木雕也甚精湛,且無蜘蛛結網。據說是用了唐伯虎作畫顏料配方的緣故。彩繪更是精美。前殿左廊天花板上的鳳頭、龜背、龍爪、獅足、虎腿、白澤尾,背駝紅袱大印的「鴟龜」,在閩南宮廟中極為罕見。
吳真人住過的草廬龍湫庵近年進行了重建,規模也擴大了許多,集中了丹灶、藥臼、藥泉三聖跡,這還是吳本當年使用過後的原物,一千多年風貌依舊,極為珍貴!
明永歷15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寶島台灣,在廈門訓練海軍「忠貞軍」,籌造戰船,急需木材使用,但當時運輸困難,海上風急浪大,鄭成功遂向青礁慈濟東宮保生大帝禱借兩殿木材,並求他上船壓陣助戰,許願收復台灣後重建東宮。待收復台灣時業已明亡清立,鄭成功無法到青礁東宮還願,於是,鄭成功命在台南學甲鎮建造慈濟宮,答謝保生大帝庇護之恩,從此,吳真人就在台灣生根,青礁東宮是為祖宮。鄭成功的「忠貞軍」的閩南子弟約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學甲遙祭大陸的祖宮,稱之為「上白礁」,成為慣例,延續至今。如今,台灣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200多座,善信甚眾。
大約在同時,白礁也建廟奉祀。
青礁的稱「東宮」,供漳州府七縣百姓進香禮拜-白礁的稱「西宮」,供泉州府五縣百姓進香禮拜。
以後,又在後山尾建南宮,在溫厝長園建北宮,形成海滄慈濟宮群。
白礁慈濟宮,坐落在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內祀宋代民間名醫、保生大帝吳本開基神像。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紹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簷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龍石柱、斗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
宮內原供奉的保生大帝開基祖神像共3尊,俗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
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濟宮正殿。
二大帝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隨鄭成功軍隊赴台,現供奉於台南縣學甲慈濟宮內;
三大帝供奉於廈門同安青礁慈濟宮內;
宮內現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題寫的「慈濟祖宮」橫匾,還保存著拜壇石、國母獅及龍泉井等文物古跡。國母獅,是明成祖時吳氏子弟用吳本傳下的秘方治好了皇后的乳疾,皇帝追賜給吳本的,石獅右掌還握著一個「本」字印鑒。龍泉井,相傳是吳本生前為患者洗滌傷口的泉水,水質甘淳。建宮時壘石為井,久旱不涸。數百年來,無數信徒到此恭請「聖水」,祈求消災滅病。

gds701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